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表示,国家将完善对央企的考核办法,由过去单纯考核企业的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改为还要考核资本成本。专家认为,这是一次国家对央企考核从重表面到重内在、从重短期效益到重长期效益的转变。
追求短期效益制约企业创新
什么样的企业是好企业?当下赚钱的企业就是好企业吗?很多人会回答“是”。但很多人不知道,有时短期获取利润与长久发展之间可能存在矛盾。政府一直在考虑如何能让国有企业获得永续发展,对企业及其领导者设置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是重要手段。
利润总和与净资产收益率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的绩效,但是有利润的企业并不一定能创造价值。“过去有的企业领导者在任期最后一年,为了追求当年利润,连设备都变卖了,这还谈什么长期发展和创造价值?”华博咨询合伙人岳晋平对记者说。
作为国企老总,很多人对这种考核体系的弊端有切身体会。南方汽车总经理尹家绪就对记者表示,现在对国企领导者的考评制度尚不能最有效地激励自主创新。他说:“现在每年都考核利润的增长幅度,越多越好。但在我国《工业企业会计法》当中,如果在新产品开发上投入的资金多,计入当期的利润就少。可是,考核制度只看利润。我认为,除了利润,还要看新产品的开发和投入,这样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力才能更强。”
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也深有同感,他曾在今年“两会”期间建议,将企业当年投入的研发费用视同完成利润指标,将企业研发能力建设和自主创新、自主研发产品的成绩列为重要绩效考核指标。
这些优秀的国企领导者的“抱怨”其实都源自一点,仅仅考核当年的利润,就容易造成为追求短期利润而不惜以毁掉长远利益为代价。也就是说,有些资本完全可以用到创造更长远利益的地方,现在却被“贱”用了,这就是资本的机会成本。
经济增加值将成为考核指标
而此次提出的经济增加值指标,就是要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引导企业有持续增长的经营规划。经济增加值即EVA(Economic Value
Added),出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米勒和弗兰科·莫迪利亚尼。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可口可乐等一批美国公司开始尝试将经济增加值作为衡量业绩的指标,并引入公司的内部管理中,并将该指标最大化作为公司目标。上世纪90年代中期,许多大公司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经济增加值是指企业税后净营运利润扣除包括股权和债务的全部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所得。它强调企业经营所使用的资本和债务是有成本的,其本质是经济利润,而不是传统的会计利润。以此指标将机会成本和实际成本结合起来,强化了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的目标。
“EVA对管理者强调‘资本增值’理念。缺乏股权资本成本概念是国有企业管理层的普遍现象,只是股权资本对企业来说具有财务弹性。股东的投资必须获得回报,他们承担了由于对现有项目投资而放弃了投资于其他获得收益的机会成本,而会计利润没有确认和计量这种机会成本。”一位经济学专家告诉记者。
因为股权资本成本高于债务资本成本,如果股东所投资企业的税后净营业利润低于其他风险相近投资的最低回报,那么这笔投资对股东来说不仅无利可图,还会吃亏。经济增加值则强调只有在资本投资于现有资产上的实际收益大于资本供应者的预期收益时,资本才会增值。
因此,这个指标不仅强调了企业领导者要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并苦练内功,而且强调了要对股东有回报意识和资本成本意识。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最大的股东就是国家,这与每个纳税人都息息相关。
考核办法不要一刀切
有人认为,一个好的考核办法可以使所有国企迅速提升经营水平。但岳晋平认为,没有什么办法是万能钥匙,因为国企的发展情况很不均衡,对国企的考核和引导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现在要引入新指标,并不意味着过去的指标就是不正确的。对国企领导人的考评办法有三个层次,首先是做到按劳取酬,其次是从利润指标上引导他们把企业经营好,最后是对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企业,要考核其领导者的企业家精神。”
岳晋平说。他认为,对目前一些尚在生存边缘挣扎的企业,还谈不上用经济增加值等更高层次的指标来考核。
国资委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据国资委业绩考核局一位官员透露,根据去年的业绩,已有一半以上的中央企业经济增加值为正,在央企考核中引入经济增加值指标的时机已基本成熟。先从央企开始,正体现了“一步步来”的思路。即便如此,我们仍可以判断,随着其他国企的不断发展和考核体系的不断成熟,这一考核指标的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 (责任编辑:晏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