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了以大众消费为基础的稳定高速增长阶段,
2003年,汽车产销双双突破400万辆大关,2005年,中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570万辆,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
但值得注意的是,“汽车大国”并不等同于“汽车强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仍是制约当前我国早日实现“汽车强国梦”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在“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高层论坛”上分析指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新产品投放速度明显加快,尽管上市的车型很多,但这些新车型的80%是从国外汽车公司直接引进的。这种新产品投放市场方式反映出我国汽车产业外资推进型的特征,竞争方式明显带有跨国公司全球竞争的国内化,深层次上则反映出我国汽车整车研发能力的不足。合资企业在我国汽车产业中占据较大市场份额,这使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一个颇为复杂和敏感的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特征十分突出的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内涵、方式、机制和政府作用等问题就更为复杂。
他指出,近几年我国汽车产业虽然发展很快,但大多数汽车企业仍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特别是轿车的新产品开发和推出的重要环节基本上被外资所控制。不少企业还停留在引进产品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工作上。很多国产品牌汽车,也只是在国外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加以装配,整体设计理念并不源于国内技术人员。由于汽车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始终为外方所有,以致多年来尽管中方在合资企业中有资本控股权或对等控股权,却基本没有产品决策权和经营决策权,利益分配也取决于外方。
他表示,没有跨国汽车公司的加入,中国汽车工业不仅难以实现技术上的迅速跨越,在经营、管理等方面也不会有快速的提升。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跨国汽车公司在车型、发动机、变速箱等动力总成的设计开发领域仍然对国内企业设防,在技术转让费、设计费、关键设备及零部件采购上也提出了较为苛刻的条件。跨国汽车公司不仅控制着对中外合资企业的技术转让,有的公司还在合资企业内部弱化中方原有的技术开发部门,将其职能从“研究与开发”削弱为“技术支持”,这种调整使中方设计开发能力更趋弱化,在技术开发上完全依赖于外方。
从汽车产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来看,汽车自主创新能力是汽车产业链的高端,是附加值较高的部分。如果有了自主创新能力,汽车企业就拥有了相应的产品技术权、开发权、商标权,不仅极大地提升企业竞争力,也拥有了与外资平等对话的地位。在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汽车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中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前提和基础。
(责任编辑:韩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