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新阶段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第2页:长安汽车集团培育汽车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 第3页:长安汽车集团自主创新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第4页:长安模式的成效及其现实意义 第5页:对长安汽车集团的几点建议
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了以大众消费为基础的稳定高速增长阶段,增长前景十分广阔。
2003年,汽车产销双双突破400万辆大关,2005年,中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570万辆,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也从入世前的竞争不充分,转变为日益激烈的竞争。
尽管中国已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但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大多数企业未掌握核心技术。合资企业在我国汽车产业中占据较大市场份额,这使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一个颇为复杂和敏感的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特征十分突出的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内涵、方式、机制和政府作用等问题就更为复杂。在开展自主创新方面,长安汽车集团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以我为主、自主开发”的行之有效的模式,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长安汽车集团独特的自主创新模式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新阶段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一)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2000年以来,在民营资本大规模进入汽车产业、国有汽车企业进行改组改造、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实行积极的扩张计划的大背景下,我国汽车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出现了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情况,导致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白热化,原先在寡头型市场结构中存在着的企业之间的“合作”或“默契”已被打破,汽车行业开始了优胜劣汰。
1. 新产品投放速度明显加快
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汽车产业走出了“老三样”(桑塔纳、捷达、富康)市场格局后,各新进入者与在位企业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上制定了新产品战略。2001年以来,我国新车型推出速度明显加快。在2000年4个新车型的基础上,2001年增加到10个,2002年的新车型达到30余款,2003年有50余款新车下线上市,2005年新车型上市的密度更大,国内汽车厂家推出了上百款新车型。新车型特别是同级车型的增多,使消费者选择空间增大,各种车型之间的替代作用更为明显,每一款车型的生命周期也大为缩短。尽管上市的车型很多,但这些新车型的80%是从国外汽车公司直接引进的。这种新产品投放市场方式反映出我国汽车产业外资推进型的特征,竞争方式明显带有跨国公司全球竞争的国内化,深层次上则反映出我国汽车整车研发能力的不足。
2. 价格策略成为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
原国家计委于2001年5月10日放开国产轿车价格后,在产品同质性和市场分散性的双重作用下,价格策略成为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1年国产轿车价格降价幅度为3%~15%,2002年国产轿车整体价格水平下降5%~6%。2003年,国产轿车70个车型中,超过30个车型正式宣布降价,国产轿车整体价格水平下降了8%~10%。2004年和2005年,轿车厂家直接降价的现象贯穿全年,有多款车型在一年内两次以上正式宣布降价。与此同时,以各种名目展开的优惠促销活动接连不断,几乎所有的车型都有不同程度的优惠促销。不过,汽车降价的促销作用已经是越来越弱。价格下降的连锁反应不是哪个车型受益,而是价格区间的整体下移。近年来,钢材、橡胶等汽车产业上游产品的涨价导致汽车制造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汽车企业面对巨大的全方位削减成本压力。
3. 汽车行业开始优胜劣汰
受2002、2003年我国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的鼓舞,非汽车行业企业、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各种资本大举进入汽车行业。2003年一年,全国仅轿车整车生产厂家就新增了12家,轿车厂家从2002年的20家增加到2003年的32家。我国汽车产业正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由数量扩张为主逐步转向以质量、品种、服务等竞争为主。始于2004年下半年的汽车业大调整,开始将一些综合实力较弱的厂家淘汰出局,奥克斯、波导、夏新等企业不得不退出了汽车制造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我国汽车业正经历优胜劣汰,逐渐走向成熟。
(二)新阶段迫切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 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引进的历程
我国汽车工业是通过从前苏联引进、消化技术起步的。改革开放以来,在“以市场换技术,以市场换资金”的背景下,我国主要的汽车企业大都与跨国汽车公司实现了合资。我国内资汽车企业、合资汽车企业积极从跨国汽车公司引进整车和零部件生产技术,通过人员交流与培训等方式引进管理经验,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引进了以桑塔纳、捷达为代表的轿车、以依维柯为代表的商务车、以斯太尔为代表的重型载货汽车、以尼奥普兰为代表的大客车生产技术,引进技术的范围非常广泛。通过合资合作,彻底改变了我国汽车业“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的局面,逐渐适应并满足了国内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缩短了与世界汽车产业之间的差距。不过,这一阶段引进的技术大多是国外汽车厂商认为过时的技术,并不是最先进的技术。自身技术力量薄弱,导致在合资企业中关键技术都是合资企业的外方提供的,造成了中方对外资技术的依赖及绝对服从。上汽大众曾经有这样的例子,外方提供的设计图纸中有一个螺帽的尺寸是错的,中方在生产中明知道有问题,却只能严格按照图纸生产,直到外方对图纸进行更改。
在中外合资合作的初期,跨国汽车公司为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以获取最大利益,曾采用拖延向我国市场投放换代车型、向我国转移在其母国已经比较落后和过时技术的策略,获得了超额利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多家跨国汽车公司在我国设立了合资企业,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国际化,各大跨国汽车公司意识到再把过时技术和老产品拿到我国进行生产已无竞争力,跨国汽车公司才被迫加快了向我国技术转移的速度和层次。以美国通用别克轿车和日本本田雅阁轿车为前导,德国大众帕萨特、奥迪A6 以及后来一系列的欧、日、美、韩的轿车进入我国并实现当地化生产,各车型在我国投产的时间与其在国外投产的时间差大幅缩短,一般只有2~3年,个别车型甚至实现了同步上市。此阶段引进技术最多的是轿车领域。重点的技术发展在于环保、节能与安全,主要有:单缸4气门或5气门发动机、电子控制的可变气门定时、电控多点燃油喷射、电控三效催化闭环系统、4挡及5挡自动变速器、连杆式后桥独立悬架、4轮盘式制动器、防滑制动系统、驱动防滑控制系统、车载信息系统、双安全气囊及可调角度转向盘等。新车型尾气排放普遍满足欧Ⅱ、欧Ⅲ标准的要求。
2. 我国汽车产业迫切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近几年,我国汽车产业虽然发展很快,但大多数汽车企业仍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特别是轿车的新产品开发和推出的重要环节基本上被外资所控制。不少企业还停留在引进产品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工作上。很多国产品牌汽车,也只是在国外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加以装配,整体设计理念并不源于国内技术人员。我们从一汽生产轿车的技术来源可以看出这一现象(见表1)。除红旗轿车是自主开发,大红旗轿车是联合开发外,一汽生产的绝大多数轿车都是技术引进和联合改进的。在谈到与日产的合作时,前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苗圩曾这样说:“坦率地说,过去我们在轿车的自主产品研发方面几乎都是空白的。我们没有一款东风品牌的轿车产品,我们想通过合资,把日产的经验积累在轿车研发方面。”由于汽车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始终为外方所有,以致多年来尽管中方在合资企业中有资本控股权或对等控股权,却基本没有产品决策权和经营决策权,利益分配也取决于外方。
表1 一汽生产轿车的技术来源
规格 主要总成配置 技术来源
大红旗轿车 V8发动机;自动变速器 联合开发
红旗轿车 4GE/4G22/VG20发动机;1.8L/2.0L/2.2L 自主开发
MPV(PREMACY) 2.0L/1.6L发动机 技术引进
奥迪轿车 V6/1.8T发动机; 排量1.8L/2.4L/2.8L 技术引进
宝来轿车 1.6L/1.8T/1.8发动机 技术引进
捷达轿车 1.6L发动机 联合改进
资料来源:一汽集团,2005年4月
没有跨国汽车公司的加入,中国汽车工业不仅难以实现技术上的迅速跨越,在经营、管理等方面也不会有快速的提升。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虽然带来了我国汽车企业整车制造、管理、营销水平的大幅提升,但是,跨国汽车公司在车型、发动机、变速箱等动力总成的设计开发领域仍然对国内企业设防,在技术转让费、设计费、关键设备及零部件采购上也提出了较为苛刻的条件。跨国汽车公司不仅控制着对中外合资企业的技术转让,有的公司还在合资企业内部弱化中方原有的技术开发部门,将其职能从“研究与开发”削弱为“技术支持”,即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研发职能的调整使中方设计开发能力更趋弱化,在技术开发上完全依赖于外方。从汽车产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来看,汽车自主创新能力是汽车产业链的高端,是附加值较高的部分。如果有了自主创新能力,汽车企业就拥有了相应的产品技术权、开发权、商标权,不仅极大地提升企业竞争力,也拥有了与外资平等对话的地位。在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汽车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三)我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一些汽车企业已将研发放在了重要位置,踏踏实实地进行自主开发,与外资企业、国内的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提升技术水平,培育自主创新的体系。在开展自主创新的实践中,形成了内部驱动型研发模式、借助全球技术平台本土研发模式、自主驱动、大量借助外部能力研发模式等自主创新的模式。
1. 一汽集团。在与跨国公司的合资中,一汽始终没有放弃自主品牌红旗和解放,为自主品牌汽车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平台。通过合资合作,一汽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并通过与外方合作开展适应性产品开发,提高了自身的研发能力。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认为,自主不是封闭的自主,是指自主利用资源的能力、自主开发的能力。一汽自主开发的策略是:以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为主导,在发挥国外产品在国内生产的拉动作用的同时,通过对国外技术的应用和吸收,掌握自主组合国内外资源的能力;掌握自主应用的关键技术、持续进步的技术能力。在这样的策略下,一汽选择了一条既不全面合资,又不拒人千里之外的“开放合作、自主发展”的道路——开放必须坚持原则,一切合作都必须能够提高一汽自主研发的体系能力。2004年,一汽集团自主品牌的产品销量超过51万辆,占集团总销量的51%左右,自主乘用车占集团总销量的15%(见图1)。一汽集团的规划目标是加强自主体系能力建设,到2010年汽车销量超过200万辆,自主品牌汽车销量超过100万辆。
2.上汽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在借鉴国外合作伙伴的先进研发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产品开发体系。其技术研发机构的设置大致上分为4个层次。第一和第二层次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社会高校和科研院所,“九五”期间,上汽集团先后与以上海为主的国内著名高校成立了17个工程中心,利用“产学研”合作,完成了92项科研项目,其中63%的项目在企业技术创新和生产中得到了应用;第三层次为从事整车开发的上海大众技术中心和泛亚技术中心以及汽车工程院从事整车开发的部门;第四层次为从事动力总成研发的上海内燃机研究所以及一些从事零部件产品开发(隶属于零部件公司)的部门。2004年,上汽通过并购韩国双龙汽车,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研发能力。
图1 2004年一汽集团100万辆销量构成
资料来源:一汽集团,2005年4月
3.东风有限。2004年12月,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有限)乘用车的研发中心奠基仪式在广州举行。该研发中心一次规划,分步建设,占地20万平方米,第一期总投资3.3亿元。该研发中心将与Nissan总部的研发中心紧密合作,通过采用Nissan全球研发技术的共同平台,加快中国适应性产品开发。此外,研发中心还针对零部件展开技术降成本活动,以有效应对市场价格的下滑。这表明,尽管乘用车研发中心并不能实现自主研发,但它至少已经从简单的“复制型国产化”转向“开发型国产化”的阶段,有利于提高东风有限的研发能力。
4.江淮汽车。江淮汽车和韩国现代是战略合作伙伴,双方最早是从客车开始合作的,1999 年江淮引进的现代AERO TOWN 型客车在中国市场取得了成功,随后引进的瑞风商务车和格尔发重型卡车也产销两旺。江淮汽车从单纯的引进技术发展为与韩国现代的联合研发。2004 年,江淮客车有限公司和现代汽车公司针对中国市场的特色专门研制的“省油王”客车,各项性能指标符合现代公司标准。现代汽车公司和江淮客车联手对AERO TOWN 进行了改进,改进产品已于2004 年第2 季度投放市场。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无论是引进技术还是联合研发,所用品牌均是江淮的品牌,而不是现代的品牌。江淮汽车的底盘以及轻型卡车制造等技术在国内拥有较大的领先优势,江淮汽车已成为国内一流的商用车基地。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江淮汽车的发展。江淮公司2004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并连续15年保持了5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
5.奇瑞、吉利、哈飞等内资汽车企业。可以说,奇瑞、吉利、哈飞等企业充分利用了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机会,在开放中坚持自主研发,在竞争中全面提升和发展自己。在发展初期,这些企业在车型的选择上几乎完全是拿来主义,但在后来的生产经营中注重引进并消化吸收核心技术,发展成自己的产品、自己的品牌。例如,吉利通过与意大利汽车项目集团和大宇株式会社的合作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研发实力,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尽管他们现有的车型质量距离跨国公司的产品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他们已经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并在中国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从他们不断推陈出新的产品,可以看出其研发工艺的进步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奇瑞汽车是我国轿车进行自主研发的典型代表。为了生产第一款轿车,奇瑞耗资2500万美元从英国福特公司引进一款发动机和一条生产线,自行安装、调试。1999年5月18日,奇瑞第一台发动机顺利下线并一次点火成功。又过了7个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辆奇瑞“风云”轿车驶下生产线。奇瑞于2003年初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形成了一支由国内外专家领衔的,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500人规模的科研队伍。在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基础上,2003年奇瑞相继推出QQ、东方之子、旗云3款新车,形成3大平台、4大系列车型。
奇瑞走的是一条通过不断整合、利用国内外资源来培养自身研发能力的道路,发动机项目与奥地利AVL公司合作开发,与国外著名公司同步进行变速箱项目合作开发,与欧洲某著名设计公司的整车项目开发,研发人员也基本都来自国内外汽车企业。国家863计划奇瑞纯电动车项目和混合动力车项目,成为“十五”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成为被指定的唯一汽车企业。
(责任编辑:韩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