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来参加这次论坛,首先,我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我们这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由衷的祝贺,同时对长安汽车集团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学习、调研,进行很好的案例分析的这样一个机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这次论坛的主题是讲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这个现在有很大的问题,我想围绕这个问题我们最近这方面也有一些初步的探讨,就一些初步的看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中国企业不自主创新 经济就不能持续增长
第一,加强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问题。实际上是回答重点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自主创新,不创新行不行,其实创新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不创新行不行,要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讲自主创新直接的原因是十一五规划将自主创新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国家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战略重点呢?我想这里面有一个大的背景。是因为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必须依托自主创新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阶段。讲这么一个基本判断我想是对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势的必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直接依托于一种有特色的增长模式。构成这个模式的要素包括,大规模而且日益扩展的市场,低层本素质比较高的劳动力,既包括大量的从农村转移出来的普通劳动力,也包括受过良好教育的旨意智力服务为主的劳动力。
我们看到最近有很多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向中国转移,这些劳动力就不是农民工了,是大专生、博士生、硕士生,这些人素质很高,但是对于国外成本来讲可能只是十分之一。中国仍然具有劳动力低成本、高素质的优势。
另外我们还有低成本、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对外开放如果缺少资本供应链、供销链等等要素,我们还缺这些东西,通过开放把这些引进来。
改革开放解决什么问题呢?改革解决体制问题、机制问题,过去我们的体制比较落后、比较僵化,通过改革以后形成新的体制把这些要素很好的利用起来,所以推动了中国经济长达将近28年,平均9%以上增长率,13亿人口,这样一个规模的长期增长,堪称世界奇迹。所以实际上我们还是有一个相当有特色的增长模式,当然这个问题正在讨论,中国现在也讲增长方式的转型,我们是有弱点,但是首先要承认这样一个优点。
如果这个模式我们要总结一下,理论上有一个说法,低成本竞争比较严重,20多年实际上我们的优势就在这里。但是最近几年,特别是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增长,这个模式受到很大的挑战,这个挑战或者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个是部分地区土地劳动力、环境等要素成本的明显上升,地涨价,我想重庆也有这个问题,而在东南沿海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第二方面,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供给紧张得加剧。所以持续了20多年的增长模式面临着日益挣扎的转型压力,转型的一个基本的内容就是在低成本优势逐步削弱以后,通过技术组织和制度创新形成以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为重点的新的比较优势和经济优势,所以中国需要优势和转型。
我想这个从我们国家来讲,我们为什么要自主创新,这不是光政府提出的口号,是因为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形势、发展的阶段需要自主创新。我想这是一个大势,我们只有认清这个大势以后,不仅仅是某一个行业,整个国家、整个产业都需要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我们才会有持续的增长、才会有持续的竞争力。
这样我想我们解决一个问题,创新,不是说谁让你创新,而是我必须要创新,我不创新可能就要落后,甚至会被淘汰,这是一个大的问题。
我们再看看汽车行业,汽车行业的变动和国家大势应该说是一致的。一段时期以来自主创新,我们汽车行业大家都在讲这个问题,而且都在做这件事情,这样一个大的态势应该说已经形成了,我想原因大体上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汽车产业在经历了数量扩张的阶段以后正在进入以质量品种服务为重点的经济阶段。这应该说是一个大的判断,就是说汽车行业已经发生了阶段性的转折。
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汽车行业快速增长,前一两年的需求旺盛、产量爆发式的增长,当时只要装订出车就能卖掉,而且卖出好价钱,这样的情况下让企业大力搞研发缺少动力,对于新技术的企业来讲也缺少能力,所以先搞研发还是先占市场,这样的选择中间绝大多数企业选择必然是先占市场,而不是先占开发。近两年,随着汽车行业由超常规增长常规增长需求正在上升,2005年全年推出的国产全新车型平均每一天就有一款车型上市,2006年也是有增无减,媒体上我看也是每天都有消息,实际上变化非常快。
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我们汽车行业在经历了一个简单的数量扩张阶段以后正在进入仍然有数量比较快的增长,但是质量、品种、服务更为重要,为什么这么多的车型出来?因为消费者需要市场的细分、需要新的品种的,甚至需要一种时尚,这是非常重要的变化,并不是仅仅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而是我有了以后要有更加适合我需要的这样一个问题。
在这样一个新的阶段,研发与市场的联系、与市场表现,特别是企业经营业绩的联系,就变得日益紧密。不搞研发,没有新产品出来就占不了市场,已经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可能保不住。
第二,市场竞争的加剧。我们可以设想如果继续维持过去长时间存在的只有少数几个企业、几个品牌的格局,这个在80年代、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是这个情况,能够出现WTO以后汽车爆发增长的情况吗?能够出现各个企业纷纷重视研发的局面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中国汽车产业最近几年有很大的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变化或者最具有实质意义的变化,就是一种竞争的、开放的格局的出现。
我们过去在政策上也要求合资企业技术向中国转移设立研发中心等等,但是效果不明显,近期有很大改变,各个合资企业都把研发中心设在中国,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是因为在竞争,如果说在竞争中不把新的车型推出来,不能够适应这个市场快速变化的需要,即使是跨国公司品牌不强、很小的企业也可能被淘汰,这种历史曾经是有过的。所以我们可以讲,竞争是促使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技术最好的手段。
第三,企业实力的增强。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磨炼,企业特别是内资和内资为主的企业,在设备投入、制造技术、营销经验、人才资金等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加强研发和团队的实力和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所以刚刚我讲是三个方面的原因,由于这三个方面的原因,研发活动在各种类型企业中都得到了重视。不仅新技术的,就是国内最近几年新兴的汽车产业他们应该说搞研发搞的比较早。
另外,像我们大型的国企,像合资企业也都开始重视本土化的研发。这种格局应该说是新阶段的格局,是非常有利的。也说明我们的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实践中已经感觉到了这种变化,已经感觉到了这种新阶段。
中国汽车出现多元化的创新模式
中国汽车要适应和推动多元化的创新模式。虽然面对同一个市场,但是不同的企业出身是不同的,发展的路径不同,不可能套用同一个创新的模式。所以我们最近也做了一些调研,感觉到也观察到,中国已经出现了多元化的创新模式。从最近的观察和调研来看大体上这么几个模式:
第一种类型,近几年新成长起来,拥有自主品牌,或者国内的品牌一些企业,他们借助了一些外界的资源,但是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展研发,我们讲主要是内资驱动型的研发模式。这些企业在他们的起步阶段,因为没有合资,没有现成的车型或者成套技术的来源,所以只有自主研发。所以在提升自己的生产能力和装备能力的同时,也初步提升了自己的研发能力。
第二种类型,有些企业在初期借助国外力量开发新产品,但是没有控制权,所谓的有产权无知识。以后逐步的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这个我们也可以称为自主驱动,大量的利用外部资源,逐步提升自身能力的研发模式。这个模式典型的代表就是华晨汽车,最初委托别人设计车型,自身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差的。
第三种类型,国有大企业具有不同的对外合资或者合作的背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自身积累,逐步形成了以我为主,相对独立的研发能力。这是一种自主驱动、联合开发、逐步形成自我主导能力的研发模式,比如像一汽、上汽集团等等。
第四种类型,合资企业。合资企业前几年主要是引进装配、销售车型。刚刚我讲了由于这样一个比较大的背景,由于发展阶段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他们开始做研发。大体上借助其全球研发的平台和资源,同时形成本土资源的研发力量,先是对产品逐步改进,逐步加大研发力度,借助国外资源开展本土研发模式。
刚刚我做了简要的概括,答题有这么四种模式,我想不是我们现有模式的全部,但是是主要的类型。
我们观察这些模式我想有几点应该注意:
第一,创新的问题。技术创新是一个方面,除此之外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也是同样重要。
第二,从整个生产的环节来讲,一个就是研发的环节,再一个生产制造环节的创新,营销环节的创新。
昨天我给徐总提到,实际上就是一个研发产业链,整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创新的环节。最近这些年我们汽车行业有很大的进步,这个进步我觉得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我们形成了一定的制造能力,过去比较差,现在比较稳定了,再一个营销能力也比较强了。但是我们特别是直接引进国外技术的或者合资的这些企业来讲有很大的缺陷或者弱点,缺研发能力,现在搞自主创新的很快就可以把产业链完成了。
我们昨天也参观了长安汽车,感觉这个环节很好,硬件也相当的齐全,软件也在成长。
再一个方面,应该强调一点,制造环节的创新。昨天我在咱们的车间里面和工厂里面看到一个看板,很多工人,某某同志提出什么样的合理化建议,改进了,改进了以后创造了多少价值。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改进呢?日常的连续不断的改进。这个就是在日本企业里边以丰田生产方式来讲为代表的一种经常性的做法。这个从学术来讲也是一种概念了,叫增量式的创新或者持续的创新。
我们在讲创新也需要一些技术上大的突破,但是更多的像这种车间里边日积月累的天天都进行的能够持续五年、十年最后大见成效的这种创新,所谓增量式的创新,这种持续性的创新。所以实际上我们现在企业说创新。
刚刚我讲了车间里边日常的创新实际上也是创造,也是创新,而且非常重要 。
第二点,我们这些模式都坚持和实现了开放式创新。在开放中增强实践能力,不能把自主创新理解成关起门来自主创新。这些模式都吸收外部的资源,有的引进外部的技术加以消化,有的引进外部的研发能力,有的直接合资。除此之外开放条件下人才、知识、技术的交流,产业配套体系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讲合资企业,包括我们内资企业,包括中国现在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应该说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刚刚讲的我们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有的都是从合资企业流动的。现在我们一些新兴的企业投资几个亿、十几个亿才能把车装出来去卖,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是因为我们这么多年很多企业,包括合资企业已经有一个比较好的配套体系,必须要搞这么大。所以实际上内资企业和合资企业都是处在同一个经济体里面,共享同一个经济平台。
所以对外开放、合资合作总体上对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好处,当然开放是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到以我为主,这是一个出发点和归宿点。
我们能用的资源尽量都用上,但是最后一个归属点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我为主。
这些模式都是相互竞争的,并且在竞争中加以改善,每种模式都有自己的理由,也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应该说他们还是互相竞争的。这样一种状态对他们各自的发展和完善实际上是有好处的。
第四点,他们之间也会有日益增多的合作关系和共享力。比如某一个品牌在企业合作中提高了技术水平,当他同另外一个品牌企业合作的时候,另外一个企业将会因此收益。在生产销售研发环节,不同类型的企业有必要也有可能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如产业联盟等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将会成为一种常态,所以在自主创新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更多的强调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共享,而不是对立乃至抗衡。这样的基础上随着企业创新能量的增强,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将会有整体的提升。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不能搞花架子和短期行为
最后一个我想简单的提一下,国有企业推进自主创新应当着力解决的问题。
确实我们讲自主创新不同类型的企业面临的问题有共性但是也有自己的特性,所以在推进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下一步创新的过程中,我们的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我想需要关注和解决好关键的问题。一个就是长远的远见和长期行为,创新往往需要长期行为,今年投入三五年以后才能开花结果。以往多年,一些改革不到位的国有企业,也投入了大量的技术研发经费,效果上不理想。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对创新结果负责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领导人缺乏自主创新要求的长远眼光。
具体来讲,我们的领导人有没有眼光,就是说你看到五年、十年以后的事情,因为你今天投入可能比如两三年不一定能够大见成效,要到五六年、七八年,甚至十几年以后才能开花结果,有没有这种眼光,会不会有这种行为,本身是一个大的问题。
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考察指标,主要是年度性的增长和收入指标,对研发所追求的短期投入、长期收益的行为如何考核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国有企业的负责人任期制。我们有一个办法,就是如何和创新周期相适应。我们讲和生产结合或者和短期的指标相结合,有一个周期,我们的任期和激励办法怎么和创新相适应,我想这也是一个问题。如果从产权制度和激励制度的改革上解决创新的问题,恐怕这是国有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二,创新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创新是因为市场经营,我想大家都懂,要在市场竞争中活下去、生存发展,我想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在实践中要式行起来并不容易。
应该说创新并不是搞花架子,也不是搞形式主义。过去我们看过一些国有企业也搞了一些研发,成果还是不低的,一评审并没有用,实际上搞这个研发并不准备用,所以我们现在企业里面还有没有类似的问题,特别是创新的东西不能搞成说今天强调创新大家都搞创新,明天强调另外一个事把这个就忘了,需要长期不断、日积月累的,有一个很好的体制保证长期的搞下去。
再一点,我们的创新如何和市场化结合。不仅是国有企业,包括国外大的企业,这么多年有深刻的教训。
过去一般的模式,就是说一个大企业里面有一个中央实验室,中央实验室里面搞一个基础的研发,然后生产出研发,到市场中去卖,是这么一个程序。但是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很多大共和市场距离过远,实际上是相互脱节的,最后这个企业搞不下去了,有些企业因此而衰落,特别是IT行业这个例子是比较多的,我想我们的企业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问题,要不要关注这个问题。
第三,解决好创新的资金来源问题。我们的资本市场还不能为创新活动提供好的服务,特别是风险比较大的创新服务融资更难。最近大家都讨论创业板的问题、发展风险投资的问题,我想这方面的步子要加快。
第四,人才的问题。创新说到底要靠人,靠有创造力、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美国之所以在科技创新中领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采取了汇集全球科学精英的人才战略,国际创新走在前面的企业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聚集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昨天我和长安的汽车经济研究院的东西也讨论,800多人大部分都是最近几年招的学生,包括引进一些海外的人,我觉得这个人才结构就有很大的改变,实际上是开放式的,而且有比较强的激励机制。这些人和我们搞生产经营的人实际上是不一样的,怎么把这些人能够抓住,这实际上是我们创新成功的基础。我想长安汽车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确实我们国有企业还有另外一些企业,可以说目前大部分企业,就是怎么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方面,在我们的机制上还是有比较大的弱点或者局限的,这方面应该突破,如果不突破创新没有激励,主要是开放性和激励机制的问题。
长安汽车在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这个方面,特别是解决刚才我讲的,因为也是一个国有企业,在解决上边讲的几个问题上应该说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积累了可贵的经验。最近十几年的时间,因为我们最近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看了一些资料,有一些感觉,十几年的时间应该说上了三个阶段,上了几个大的台阶。初期应该说研发的力量是比较弱的,主要是引进消化吸收这样一个状态,逐步达到了以我为主、自主研发这样的程度。应该说走出了,并且在继续走着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创新之路或者说创新模式。我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一个课题组对此做了总结,下来我们与会专家也将讨论,我想这不仅有助于长安汽车的持续发展,对全国汽车行业和其他行业的自主创新也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后,预祝会议圆满成功,也祝长安汽车在今后的自主创新中取得更大的成就。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韩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