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事先约定,两大自主品牌选择同一天发力。10月24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款中高档自主品牌产品,荣威(荣威新闻,荣威说吧)(Roewe)750在上海高调亮相。当地时间24日,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英国伦敦代表吉利汽车(0175.HK)、上海华普与英国锰铜控股公司(MBH)正式签署协议,双方将合资在上海生产名牌出租车。
荣威750的亮相,距上汽股份发布“荣威”品牌未及半月。可见上汽股份应对福特行使优先权买走“罗孚”品牌的从容。而按照协议,吉利汽车将在合资中占51%的股份,华普汽车占1%,英国锰铜控股公司占48%,中方以52%的股份成为这家合资公司的控股方。
从两则消息透露的信息来看,可以预见,罗孚、MG以及伦敦经典的出租车“黑帽子”都将打上“中国制造”的基因而重获新生。有观点甚至认为“英系车将成为中国市场新的一极。”
当然,这一假设是否成立还有待市场检验。但从这两则消息的背后,我们仿佛看见一群怀揣梦想、并有一定实力的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对曾经辉煌的汽车工业重镇、经典汽车产品殿坛的向往,并热切地把这种向往付诸实施。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这种过程中,中国汽车业的代表人物更加讲究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没有此前上汽、南汽争购罗孚所表现出的经验,就不会有如今吉利顺利控股英国锰铜。自主品牌各种模式之间,有必要借鉴彼此间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
一直以来,上汽模式采取“高举高打”的策略,通过整合全球资源来建立自主品牌竞争力,用荣威的广告语来说,就是“世界为我所用”。而吉利模式则是从低端市场切入,完成积累后再进入中级轿车市场;在做好做大国内市场以后,再进入国际市场,迅速积累自己的研发能力和投入,不断形成核心竞争力。
两家企业可以说是目标一致,却由于企业具体情况的差异,建立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切入点完全不同。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各种模式间存在越来越多借鉴的可能性。就像一直避谈合资的李书福,也会改口说:“只要是对吉利有利的事,都可以尝试。” (责任编辑:马中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