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抹黑的危险
这并不是中国车商首次遭遇“抄袭”指责。本田状告双环,丰田起诉吉利,通用指控奇瑞抄袭Spark的车型设计,都是国际汽车界广为人知的案例。 但此次来自德国的指责,意义显然又有所不同。
在古清生看来,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短时期内还无法对德国汽车构成威胁。所以,此次德国车商对中大等企业出手,应该有更长远的战略考虑,这应该引起中国汽车制造商的警惕。
据了解,在以往的“抄袭”案件中,都以国外企业的败诉而告终。在从无胜绩的情况下,德国车商仍执着地诉讼,其动机值得推敲。尼奥普兰公布的信息就表明,欲将“星航线”引进至中国市场,中大的低价产品对其具有很大的威胁性。
业界公认,中国汽车在外观设计上还很落后,一些企业不是请外国人“操刀”,就是东拼西凑,有的企业还可能有意无意地模仿国外畅销车。这使得许多本土品牌汽车在外形上与外国车相似,也为老外指责中国汽车留下了把柄。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国内企业不应以“抄袭”为荣。外国品牌“抄袭”诉讼无成功案例,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某些国内企业“抄袭”的勇气,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家永远都会败诉。随着中国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外国品牌早晚会有胜诉的一天。
在欧美发达国家,人们对知识产权很看重,购买和使用仿冒商品是被人鄙视的事。因此,宣扬某品牌“抄袭”,就等于变相封杀了其市场。如国内某品牌汽车“抄袭”诉讼被海外媒体曝光后,在美国连经销商都难以找到,是典型的“赢了官司,臭了名声”。
因此,业界普遍的看法是,如果“抄袭”事件不断发生,有可能为本土品牌“抹黑”,影响到中国汽车在欧洲乃至全球的声誉。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