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在福特的非常时刻飞赴北京,因此也引起了外界高度关注———“在福特全球公司巨亏的情况下,比尔·福特显然将中国汽车市场当成了救命稻草!” 10月26日,福特汽车公司第三季度财报公布的第二天,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比尔·福特急急赶往北京。 就在三天前的10月23日中午,福特公司位于迪尔伯恩总部的所有员工收到一封具有“特殊意义”的邮件———“福特正在经历危急的时刻……”发件人是福特刚刚上任两个星期的新任CEO———穆拉利,一位在美国航空业赫赫有名的元老级人物,波音公司商务飞机前总裁。 “危急”程度很快显现。10月25日,福特对外公布2006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三季度亏损58亿美元。其中损失最严重的则要数福特在北美地区的经营业务,其税前的损失额就高达20亿美金(约合人民币160亿)。 美国媒体毫不客气地指出,这是福特公司14年来最大的季度亏损额。不仅如此,华尔街专业人士、美国媒体,包括福特公司CFO都承认,“四季度的情况只会更加糟糕。” 比尔在福特的非常时刻飞赴北京,因此也引起了外界高度关注———“在福特全球公司巨亏的情况下,比尔·福特显然将中国汽车市场当成了救命稻草!” 与外界的猜测一样,比尔此行是一次誓师之旅,是寻求信心来的。 在中国寻找自信 急于改变糟糕局面的比尔·福特在北京高度评价了中国市场,“我很高兴地看到自2003年我首次访问中国至今,福特汽车在中国取得了很多突破性发展。” 在过去的三年中,福特汽车公司在中国生产乘用车的合资企业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发布了包括蒙迪欧、福克斯、马自达3、VOLVOS40等世界级明星产品在内的多款车型,年产能从初期的2万辆迅速扩展到20万辆。 对于比尔·福特的评价,福特合作伙伴———长安集团总裁徐留平照单全收,“实际上福特在中国的业务,已经成为福特在全球体系中的重要亮点。” 2007年,长安福特马自达的生产总能量将超过40万辆。此外在南京的长安福特马自达发动机有限公司也正在火热的建设中,2007年上半年投产后将年产发动机35万台。另外基于福特全球服务标准的福特经销商体系也已在短短三年内开设了近200家。 为了巩固和提高中国区业务,并取得中国政府、供应商的支持。比尔·福特特别强调———福特正在实施一项总金额高达26亿美金的汽车零件与系统采购大单,全部供应中国之外的全球福特汽车公司所属各品牌的生产制造。这项采购计划将在今年年底结束,目前大部分计划已经执行。 与在中国的全面增长相反,福特在美国市场哀鸿一片。“今年四季度的财务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福特CFO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表示。而这正是由于生产基地向新兴市场转移、北美等地区产能大量减少造成的。 14年来最大的亏损 面对福特四季度的财务情况,业内的态度很不乐观,很多专家为福特的现金周转担忧。更有人给福特算了一笔账:截至三季度底,福特的可流动资金为236亿美元,但到年底这个数字将会降到200亿。 穆拉利发给员工的邮件里,在修饰危急程度时,用了“gut-wrenching”一词,而这个词直译为“内脏-切除”。 福特在北美公司和高档品牌集团(PAG)的大量投入、油价上涨导致福特卡车和SUV的销量大幅下降、公司大量裁员和关闭工厂,以及福特信贷业务经营利润的下滑都是造成亏损的“罪魁祸首”。 在福特之后,通用和克莱斯勒三季度的财务报告显示,二者的亏损额分别为1.15亿和14.6亿美元。而上半年的财务报告显示,福特亏损额仅为13亿。纵向、横向比较一番,三季度58亿的亏损额,显然令福特陷于更加危急的时刻。 内外交困中,中国市场对于福特的贡献可谓是“雪中送炭”。数字显示,福特前三个季度的销量增长105.5%,达到114,685辆,特别是福克斯,前九个月的销量达到87,930辆,同比增加147%。作为一个后进入者,福特在中国的总量虽然还不及大众和通用,但是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穆拉利其人 作为福特瘦身的主刀医师,现年61岁的穆拉利在加入福特之前在波音效力了37年。“9·11”之后卓越的表现让他在业界声名鹊起,特别是在裁员、减产等方面的快速反应,以及波音787的适时推出,最终让波音“起死回生”。以数字为例,截至今年9月底,波音的订单已经达到368,787架,这将让它6年来在销量上首次超过劲敌空客。 但对于穆拉利的业绩,华尔街却似乎并不感冒,因为他们始终觉得他是一个“门外汉”。波音每十三年才推出一款新产品,而在福特,几个月就要有一款新车型问世。作为福特的CEO,对于消费者和市场的了解需要更加深刻,并且能够做出快速反应。与飞机相比,汽车俨然就是快速消费品。 但是比尔·福特却不这样认为。当波音公司的销量在9·11事件之后几乎跌入低谷的时候,正是穆拉利团队使得波音重获新生。穆拉利“起死回生”的本事,正是目前福特需要的。 福特“瘦身”计划 不仅仅是福特,美国汽车整体都在“自救”,只不过不同的企业文化和背景决定了他们的方法不同。通用与雷诺的合作谈判本来仅是通用“自救”的方法,但是卡洛斯·戈恩在双方谈判中断后暗示:“非常希望与美国汽车公司合作,任何一家都可以。”让这件事与福特扯上了关系。 面对媒体的疑问,穆拉利斩钉截铁地回答:“对于目前的福特来说,与任何企业合作都是一个错误的选择。福特目前的任务是集中精力执行自己的复兴计划。” 谈到福特的“复兴计划”,穆拉利有一个具体目标:2009年,福特北美公司恢复盈利。为此,2012年之前,福特将会关闭16家北美的工厂,并且大量裁员。同时,为了增加手中的现金储备,福特正在积极地为旗下的高档品牌———阿斯顿·马丁寻找买主。穆拉利还表示:“如果有必要,福特随时做好出售美洲豹、沃尔沃和兰德·路虎的准备。”种种迹象表明,福特的“瘦身”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之中。 在接受美国《商务周刊》专访时,当记者问到短期内福特面对的最大挑战时,穆拉利回答:“提高汽车销量。我们要克服汽油上涨对卡车和SUV的不利因素,在轿车方面进行弥补,同时提高产能。”他补充道,“尽管福特目前的状况很困难,但是我们依然非常清楚对于新产品的投入至关重要。”(责任编辑:晏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