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公布的汽车产品油耗与实际使用油耗不符的状况有望改变。近日,国家发改委首次公布第一批409个乘用车车型的综合油耗量,虽然全部在国家乘用车标准限值以下,但绝大多数车型“实测油耗”与厂家公布的理论油耗数据大相径庭。 发改委相关部门表示,正在研究实行生产企业在所销售的每一产品上配发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但有关专家与部分厂商并不看好改变现有公示油耗的标准。
409种车型实际油耗公示
国家发改委2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第一批乘用车燃油消耗量,共涉及34个企业409个车型。这是国家发改委在对去年7月以来新许可的轿车产品燃料消耗量测试数据进行汇总和核实后,第一次对社会公开发布。
记者在数据表中看到,这些公布的数据为油耗量综合值,即由国家授权的检测机构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GB/T19233-2003)对3.5t以下的汽车产品进行试验后得到的结果,也就是车辆在统一的综合测试循环下运行的油耗。由于测试循环模拟了汽车在道路上行驶的车速、阻力等各种情况,试验结果更能客观反映产品实际的技术状况。
日韩系车一直以省油为卖点,但数据显示,广本飞度1.3ATCVT2006款综合油耗为6.3L,厂方公布的理论油耗为4.9L,雅阁2.0标准型发改委公布为9.1升,厂方公布的为6.8升。
另外,新千里马厂房公布为5.2升,而发改委公布为7.1升,而东风悦达起亚07款赛拉图上市时,1.6LM/T公布的90公里等速油耗由原来的6.17L下降到5.52L,实现了高达10%的油耗节省,而发改委公布的东风悦达起亚产品1.6升排量产品中,最低综合油耗为7.1升。丰田凯美瑞(凯美瑞新闻,凯美瑞说吧)2.4升GA自动档综合油耗为10.3L,而厂方公布的理论值为6.9L,相差3.4升。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三款车的综合值几乎与乘用车限值持平。
厂家:有差距属正常
对于综合油耗与实测油耗的巨大差距,广州本田接受采访的汪伟表示,现在所有厂家公布的油耗量都是一个在绝对等速状况下的理论值,这种油耗是在没有变线、刹车、加速等驾车状况变化的情况下测算的,所以与实测油耗有差距属正常。
不过,他表示,此次发改委的数据是由厂方上报实测数据后,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再实测后公布的。“我们上报的数据与发改委公布的数据很相近。”他强调。
东风悦达起亚公关部王石表示,也注意到理论值与综合值相差较大,他们也坦然接受这样的数据公示,不过,厂家公布的理论值也是得到国家认证的,具有权威性。
不过,对于今后是否会将宣传册中的理论油耗数据改成发改委的公示数据,或者两种数据一起发布,汪伟和王石都没有作出正面回应。
汪伟表示,广本一直支持发改委调查实际油耗。但是否认同发改委的这一做法?他表示,目前需要一个重新统一的公示标准,“目前各厂家都是公布60公里或90公里等速油耗,而且各种实测的数据也很多,我们刚在某权威媒体得到了实测4升的数据,所以需要重新统一个标准后,再作出是否厂方更改公示的决定。”
专家:消费者可获更可靠客观数据
在谈到发改委此次公布多种车型实际油耗的影响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市场贸易委员会秘书长张伯顺认为,国家就是想让消费者知道车型的实际油耗量,并尽量促使厂家产品说明书中标示的油耗与国家实测油耗一致。不过,他觉得,就目前厂方的态度看,执行的难度很大。
发改委政策研究室认为,汽车油耗已成为消费者越来越关心的技术指标,但以往只能从汽车生产企业和销售商在产品宣传材料上得到似是而非的油耗信息,当公布这些油耗综合值后,消费者可以得到更可靠和客观的数据。
但发改委也指出,当然,影响汽车实际使用油耗的因素较为复杂,驾驶行为、道路、车辆状况、燃料等都会导致与新车在标准测试循环下的油耗存在偏差。
发改委:汽车将配发燃料消耗量标识
发改委指出,油耗的公示制度是汽车燃料经济性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政府向社会公布客观规范的数据信息,便于消费者选择更节能的产品,从而促进企业的节能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为此,2004年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对建立汽车产品油耗公示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也委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相关的研究。这次新产品油耗数据的公布也是建立实施公示制度的一次实践。
今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公布更多车型的油耗数据,并研究实行生产企业在所销售的每一产品上配发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按规定格式和要求标示与公布数据一致的汽车燃料消耗量数值及相关信息,承担为消费者提供客观信息的责任。
关于汽车燃料经济性
汽车燃料经济性不仅是产品主要的技术性能,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对汽车产品实施管理的重点领域。在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标准基础上,我国还发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19578-2004),《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也在今年制订完成,这些标准对提高汽车产品的燃料经济性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作为产品准入的限定要求,也可以此为依据实施对汽车产品的奖惩财税政策,引导节能产品的生产和使用。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