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知名的跨国汽车企业工作之后,李某很怀念过去的办公条件。这家企业购买的电脑是IBM的,光碟是索尼的,甚至连饮用水都只用屈臣氏。
由于购买的都是最好品牌的产品,这家企业当时仅在办公设施上的投资就几乎超过其竞争对手的两倍。
但是,现在由于汽车价格的节节下滑,这家企业已经大大减少了在办公方面的开支,昂贵的名牌产品逐步被一些廉价品所取代。
通用利润增加的背后
有关人士认为,这反映了市场的变化。虽然2006年汽车销量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汽车价格的下滑,却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给企业带来的好处。为了保证利润,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把成本控制当成首要任务。
据记者了解,去年销售排在首位的上海通用,面对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在削减成本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2001年,上海通用平均每辆车在物流方面的成本大约为1800元。1年之后,这个数字下降了一半,最新的测算显示,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500元左右。
这家企业还在与供应商的合作上下了大功夫,以降低制造成本,并最终达到降低企业采购成本的目的。
来自上海通用采购部门的说法是,这一努力已经收到显著成效,今年上半年企业的采购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
同时,企业进一步减少了从国外采购的数量,而更多地在国内选择替代产品,从而大大降低了成本。
这样的结果是,尽管平均车价较去年下降了5%,但是报表数据显示,上海通用前三季度的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
广本的滚动式发展
日产总裁卡洛斯·戈恩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汽车业是骡子的竞争,能胜出的是缺陷最少而非血统最纯的动物。”
这种关于骡子的产业比喻,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能像骡子那样持续不断地以低成本提供产品,才是最后的赢家。
广州本田无疑可以被认为是一头这样的骡子。在对成本的控制上,这家企业一直在业内有很好的评价。
据悉,前几年整个汽车市场销售增长很快,许多汽车企业也因此急急忙忙地大建厂房,以提高产能。但是广州本田并没有跟风,继续按自己的计划发展,厂房建设需要多少就建设多少,始终把企业的生产能力保持在满负荷运转。
一位前几年参观过广州本田的业内人士回忆说,这家企业当时的厂房几乎可以用简陋来形容,有些厂房的二楼由于暂时用不上,就干脆连瓦都先不盖。
用企业当时一位老总的话说,仅仅是厂房投资成本上,广州本田就比许多企业节约了一半以上。
广本的年生产能力从3万辆到6万辆,从12万辆再到24万辆,一直到现在的36万辆;始终是采用一步一个脚印的滚动发展。这种方式避免了一次性投资规模过大、成本过高的弊端。
可能存在成本误区
由于怀疑成本过高,一些自主品牌的快速扩张,引起了业内专家的担忧。
在拥有临海、宁波、台州、上海等四大汽车生产基地之后,吉利在去年又签订协议,在甘肃兰州和湖南湘潭各造一个最终规模为10万辆的汽车生产基地。之后不久,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吉利还将择机在东北地区也设立一个大型汽车制造基地。
这种做法遭到了业界的质疑。一些业内人士忧虑的是,如果企业扩张的势头太快,产能的增长与实际销售相脱节,将会带来产能的长时间闲置,并最终导致成本的上升。
据分析,在产品开发阶段,中国本土企业的成本也不低。许多企业往往在开发产品的工程设计上犯错误,导致成本上升。而如果大大减少这种错误,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开发成本。
中国汽车工程协会的一位专家强调说,一些自主品牌企业正在进入一种误区,认为除了依靠数量的增长外,在其他方面上降低成本并没有太大的潜力。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