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汽车讯 11月6日,是吉利控股集团成立20周年纪念日。
20年前的这一天,在中国江南古镇路桥,吉利集团创始人李书福把“黄岩县北极花冰箱厂”的招牌挂上工厂的大门。那时,没有人会想到,若干年以后,一个代表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民营汽车制造企业,会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工厂中诞生。 更没人会想到,从这家小工厂破壳而出的小汽车公司,在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里,会奇迹般地发展起来,朝气蓬勃地走向浙江、走向中国,成为令全世界汽车界都为之震动的跨国企业集团!
20年的跋涉伴随着太多的艰辛,也伴随着无上的荣光。吉利人在自主创新道路上的种种史诗般的实践,已经历史地镌刻在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里程碑上。如今,当我们用更加自信的心情来检视往日的峥嵘时,一种无愧于事业、无愧于国人、无愧于民族的豪情,就会像春潮一样,涨满所有吉利人的心胸!
回顾:毕路蓝缕的开拓之歌
由于创始人的志存高远,吉利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荆棘丛生的开拓之路。
打开吉利的创业史,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冰箱行业,到装潢材料行业,从造摩托车,到造轿车,每一次的转产都意味着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每一次的转产都带来一场脱胎换骨般的阵痛。
就是在这种“革命性”的一次一次转产中,吉利的事业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传奇般地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更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充满艰辛的再创业,炼就了吉利“顽强拼搏、敢创一流”的企业性格。而正是这种企业性格,激励着吉利人,给每一次的转产,都戴上了值得夸耀的“第一”桂冠。
且让我们领略一下那仍在岁月的长河中闪烁的一个个“第一”的风采吧!
首次转产:催生全国第一张镁铝曲面装饰板
1986年起步创办“北极花冰箱厂”的李书福,带领一批刚从田间洗脚上岸的农村青年和各地请来的技术人员,白手起家,历尽艰苦,终于把这家小工厂办成了年产值达4800万元的县龙头企业。
一战成功,自然让冰箱厂的员工们欣喜万分,但是,这在李书福的眼里并不算什么。1990年,李书福发现进口的装饰板十分畅销,而国内却没有厂家生产这种产品。于是他立即决定转产装潢材料行业,自行研发镁铝曲面装饰板。
这是早期吉利人的第一次“自主研发”。
然而,这项研发项目除了一个概念,既没有现成的技术资料、也没有样本仿照,全要研发人员来摸索。当时的一位研发成员回忆,那时人员不足、资金有限,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作条件。在整整一年零六个月的日子里,所有的研发人员既当技术员,又当操作工,每天都是一身的油污、一身的汗水。他说:“在那时,几个人坐在流水线上用沾满油污的手吃宵夜的场面司空见惯,人要是累得不行了,就蜷缩在某个角落睡一觉,也是常见的情景。”就这样,在经历一次次的试制失败,尝试千百回的从头再来后,1991年7月,中国第一张镁铝曲面装饰板终于研制成功。
这一项目的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畅销大江南北,给吉利带来了丰厚的利润。1992年,吉利装潢材料厂的年销售收入达到7000万元。1993年,销售收入更是突破了1.5亿元!
二次转产:催生全国第一辆踏板式豪华摩托车
如果说,镁铝曲面装饰板的成功研发是吉利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一次实质性尝试,那么,挺进摩托车产业就是吉利朝自主创新的纵深进行的另一次意义深刻的砥砺。
1994年,李书福在国外考察期间给家里打来一个电话,明确指示相关人员,尽快去工商局注册一家摩托车厂。他说,他把厂名都想好了,叫“华田”。
造装饰板与造摩托车,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很显然,这是一次从零开始的转产。
万事开头难。在摩托车制造的起始阶段,困难接踵而至,其中最紧要的是要找到对摩托车发动机制造特别懂行的技术人员,否则,制造摩托车只能是一个美丽的梦。
李书福绞尽脑汁,八方觅将。他几乎将整个黄岩县与发动机有点沾边的企业翻了个遍,终于得知八一机械厂有一位年近50,从名牌学府出来,一直从事发动机设计研究工作的余挺。于是,李书福立即登门请将。
现任吉利华普发动机有限公司总经理的余挺回忆说:“董事长找我促膝谈心,邀请我加盟吉利,他提出的宏大愿景让我吃惊,真让我有英雄相见恨晚的感觉!”
就这样,在余挺领衔下,吉利的摩托车之战很快拉开序幕。依然是夜以继日,夙兴晓旦,废寝忘食;依然是试制、失败,再试制……
1994年6月,中国第一辆踏板式豪华摩托车,终于在“华田摩托车总厂”诞生!这款摩托车一推出,立刻轰动了市场,产品供不应求。1996年,吉利摩托车的产销量突破了20万辆。
这是一匹生机勃勃的黑马,它的一跃而出,彻底打破了国有企业垄断摩托车制造业的格局,引发了以后长达十数年的摩托车生产狂潮!
再次转产:催生全国第一个民营轿车制造企业
转产装饰业和摩托车业的巨大成功,使得吉利的企业资本迅猛增殖,为李书福最终转产汽车和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
1997年,李书福决定进入汽车产业!
那是一个极富戏剧性的一幕。
那年的冬天,吉利在临海的第一家汽车生产基地开始破土动工。鉴于当时的经济形势,基地建设极为低调,大家都以为这里建的是吉利的摩托车厂,没有人知道,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中国第一个民营汽车制造企业即将拔地而起。
汽车试制工作在严格保密的情形下艰难地进行着。负责汽车试制的开发班底只有7个人,其中只有3个人在生产卡车的汽车厂呆过。李书福说,“如果说有第四个工程师,而且是总工的话,那就是我!”
就是在这技术力量几乎等于零的条件下,吉利的汽车产业开始上马。试制过程的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不去说它了,富有戏剧性的是,当汽车研制进行到最为关键的时候,人们发现吉利造的竟然是汽车,这让当地政府官员大为吃惊!
1998年8月8日,顶着没有准生证压力的吉利汽车在临海吉利的第一个生产基地正式下线,标志着中国第一个民营轿车制造企业终于呱畈坠地!
从此,吉利一路过关斩将,向着汽车工业的高地奋力攀登,其势一发不可收拾。从“豪情”到“远景”,从经济型轿车到中高级轿车,从研发3缸发动机到装载AGF赛车的CVVT发动机,中国几乎被浩浩荡荡的合资潮淹没殆尽的本土汽车工业,终于露出了重新振兴的曙光。
与此同时,李书福高瞻远瞩,开始创办教育院校,创造了另一领域的“第一”:
全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
1998年前后,李书福痛感技术人才难得、大专人员难留,决定自己动手培养汽车专业人才。几乎与建设临海汽车基地同步,吉利在基地的附近划出一块土地,创办培养专业技工的“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和培养专业技师的“浙江吉利技师学院”。两校很快获得了成功。
紧接着,李书福开始着手创办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
2000年3月,位于北京昌平的北京吉利大学工程开始动工。6个月后,吉利大学如期开学,以崭新的校貌迎来了首批学子。
北京吉利大学的诞生,除了它奇迹般的建设速度,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其后对现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大胆改革和创新。
对此,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这样评价:“这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相信吉利大学一定会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作出独特的贡献。”而传媒则惊呼,吉利大学的改革,将在中国教育界引发强烈的“地震”。
抒怀:荡气回肠的精神演绎
20年的发奋图强,让吉利这个土生土长的草根企业,迅速成长为以汽车产业为核心,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跨国企业集团。特别是在汽车、汽车发动机、变速器、汽车电子电气及汽车零部件方面,取得的业绩尤为辉煌:
——攻克并掌握了轿车整车和变速箱、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技术,取得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中国几代汽车人孜孜以求的梦想。吉利牌系列轿车被授予浙江省名牌产品,吉利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以中国汽车唯一自主品牌的身份参加法兰克福和底特律车展,成为长达百年历史的国际两大顶级车展上五星红旗的升旗手。率先实现轿车批量出口,为实现“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的目标,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打破中外合资的惯常做法,首创中外合资造车新模式,以中方控股的形式携手英国锰铜公司打造偶像级名牌出租车,启开中外合资造车的新一页。
——在没有国家投入的情况下,建起了拥有20万辆整车、20万台发动机和20万台变速器生产能力的基地,企业资产总值超过90亿元,累计上缴国家税收近20亿元,带动了一大批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
——累计产销汽车60万辆,市场占有率超过5%,连续4年进入全国企业500强,
跻身于国内汽车行业10强,被评为“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企业。
论资金,吉利没有世界巨头丰厚,论人才,吉利没有世界巨头充沛,论技术,吉利没有世界巨头娴熟。那么,是什么使得吉利集团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本世纪初世界汽车舞台上一颗冉冉上升的耀眼新星呢?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指出,是“吉利精神”,是艰苦创业、顽强拼搏、自主创新、善于学习、团队沟通和精益求精这六种精神。
正是因为有了被誉为“六面大旗打天下”的这六种精神,吉利才得以脱胎换骨、化蛹成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六面大旗”,让李书福“打败外国车”的“浪漫精神追求”,才有了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附着。
我们不妨再来重温一下“吉利精神”的一次经典演绎。
谈到当代轿车,不能不谈到自动变速箱。然而,聚集数百名技术人员和教授、专家的力量也没能研制出中国自动变速箱的历史,曾经成为中国汽车人心中不能碰触的痛。国外某汽车权威“中国人造不出自动变速箱”的断言,更是让中国汽车人一想起来就如坐针毡!
2002年年初,发誓要造中国自己的变速箱的李书福,找到当年国家自动变速器课题组电子电气组组长徐滨宽,邀请他来吉利负责开发自动变速箱。当时,徐滨宽对半路出家的吉利有没有能力造变速箱并不看好,没有立马答应。然而,面对李书福的“三顾茅庐”,面对吉利连续10个月锲而不舍的登门拜访,徐滨宽终于相信,李书福的吉利是真想干事的企业。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02年底,徐滨宽辞去天津齿轮厂总工程师的职务,千里南下,来到了吉利。
三年的时光在失败和焦虑的交织中度过。经过数百次的试验,耗费了110辆试验车,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和困苦,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箱终于研制成功。2005年5月,吉利自主研发的自动变速箱在吉利宁波基地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其价格仅是进口产品的一半。
国外汽车巨头对中国实行的自动变速箱技术封锁就此告破!
吉利自动变速箱的诞生过程,充满着艰苦创业、顽强拼搏、自主创新、善于学习、团队沟通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色彩,是“六面大旗打天下”的一次完美的形象化诠释。这一诠释,同样体现在吉利CVVT发动机、电子助力转向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整车开发的过程中,体现在吉利向世界汽车技术高峰进军的不断攀登中。精神的富有让吉利人面对困难举重若轻。
2006年5月6日,在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语重心长地对李书福说:“我支持吉利,就是看中你吉利有一种精神,现在我仍然支持吉利发展。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目前成功的主要是奇瑞和吉利两家,吉利要担负起这个责任,为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吉利人并不是唯精神论者。
但是,吉利人清楚地知道,在世界汽车巨头对中国汽车进行持久的封锁中,在全世界的汽车跨国公司悉数进入中国的合资潮中,在国际汽车市场惨烈严酷的竞争中,如果没有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勇气,没有“敢上九天揽月”的无畏精神,吉利就将一事无成!
展望:光彩夺目的美丽追求
吉利人20年的发奋图强,给“吉利”这个古老名词注入了许多特殊的、全新的含义。在德国法兰克福,“吉利”曾等同于“中国”,“吉利汽车”曾等同于“中国汽车”。而在中国,一提起“吉利”,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中国自主品牌轿车”。
以李书福为代表的吉利人,以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对自主创新矢志不渝的坚持,顽强地对世界发声:
我们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
我们要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
在吉利人的坚持面前,曾经不绝于耳的讥讽、质疑、甚至是中伤,似乎已经渐渐远去,社会开始用实事求是的目光重新审视“吉利现象”的意义。
——在一次针对吉利的国家级研讨会上,人们这样评价:
吉利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吉利人的吉利,而是中国的吉利,也是世界的吉利。吉利的成长过程,凝结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吉利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从大变强的无比艰辛;吉利的壮大过程,必将为中国亿万百姓带来无尽的福音。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有没有像吉利一样的灵魂,不能没有像吉利一样的脊梁!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吉利自主创新:
2006年4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专程视察吉利汽车城,勉励吉利争创国际化一流企业;4月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到吉利汽车城参观;4月17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周铁龙、徐匡迪等参观中国保护知识产权成果展览会吉利展台;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保护知识产权成果展览会参观时充分肯定吉利自主创新;5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接见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并试乘吉利新款轿车。
——海内外舆论一致看好吉利走向世界:
吉利坚持自主创新取得的成就,引起了国内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经济日报》曾于今年6月推出“自主创新·脱胎换骨看吉利”系列报道,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吉利参展法兰克福和底特律国际车展之际,世界各地传媒展现空前的报道热情。吉利展台被来自世界各国的新闻记者围得水泄不通。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台在现场直播时指着吉利自由舰说:“电视机前的观众们,这辆来自中国的汽车没有天窗,也没有豪华的装饰,无论你们喜欢还是不喜欢,无论你们同意还是不同意,这就是汽车的未来!”
吉利,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竞技场上猎猎作响的一面中国旗帜。
但是,吉利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站在上一个20年和下一个20年的交接处,一代中国自主汽车人的目光瞄得更远、更高!
李书福在为《力量在风中回荡》一书作序时指出:“如果说过去的20年是吉利集团打基础的20年,是总结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的20年,那么,今后的20年一定是吉利集团快速发展的20年,是腾飞巨变的20年!”
在吉利国际化战略的蓝图上,未来10年的规划动人心魄:
到2010年,将推出15款全新车型、8款发动机、6款手动变速器、6款自动变速器、3款电子无级变速器、一个油电混合动力项目和一个赛车项目;到2010年,将实现产销100万辆目标,其中国内市场份额达到8%,吉利汽车将成为国内经济型轿车的首选品牌;到2015年,将实现产销200万辆,其中三分之二出口,在国际市场份额将达到2.5%,吉利汽车将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可以预料,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的目标,吉利将采取更大的力度进行人才的延揽和培养。更多像沈奉燮、徐滨宽、智百年……这样的国内外汽车精英,将会相聚吉利,来编织一个绮丽的中国汽车之梦;更多吉利大学自己培养的汽车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将像新鲜血液一样,源源不断注入吉利的肌体,保证吉利事业进步的活力和永续。
可以预料,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吉利将把自主创新的旗帜举得更高。在自主原则下,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吉利将自由地组合全世界的资源“为我所用”,将和更多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合作,创新之门将会更加开放。“总体跟随,局部超越,重点突破,招贤纳士,合纵连横,后来居上”的战略将得到更为完美、更富创造性的体现。
在与新华社记者的一次交谈中,李书福曾用一句话概括了吉利的成功经验:
“我们最大的‘秘密’,就是‘人才’和‘创新’!”
未来20年内,吉利必将腾飞巨变,这是一定的。而“人才”和“创新”,就是吉利登临世界汽车工业之巅的两面巨翼!
走向世界,一个美丽的追求。 (责任编辑:王伟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