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一次对社会进行了公开发布乘用车油耗。据《新京报》报道,今后,国家发改委将公布更多车型的油耗数据,并研究实行生产企业在所销售的每一产品上配发汽车燃料消耗量标志,按规定格式和要求标示与公布数据一致的汽车燃料消耗量数值及相关信息,承担为消费者提供客观信息的责任。
本来应该由权威的技术部门(比如说技术监督局)公布的油耗测试数据,这次却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名义公布,这是否有政府过度干预企业经营之嫌?
发改委面对企业该做什么?通俗地说就是宏观调控。但今后发改委将进入微观调控,这不能不让人心生疑虑———内中有猫腻?汽车行业从此之后又要多一个获利者?在此我们不敢做更深层次的猜测,但是,油耗公布制度却透露出另一个讯号:有关政府部门的权力再一次被放大,谁又来监督这种权力?
发改委这次实行油耗公示制度,在影响生产领域的同时,也将手伸到之前从未涉及的领域:汽车流通。假定日后真的要按规定格式和要求标示,汽车流通市场从此就要被一只看得见的大手———“油耗标定”来左右。众所周知,影响汽车实际使用油耗的因素较为复杂,驾驶习惯、道路状况、车辆新旧、燃料纯度等多种因素,都会导致实际耗油的不同。也就是说,只有真正的道路行驶才会有实际的道路油耗,而且即使什么条件都一样,1000个人也会跑出1000个不同油耗值。油耗是一个很主观的指标,绝非公布一个实验数据就能客观描述。因此就算乘用车油耗由权威的技术部门公布,也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强制标注的数据。但有关部门这一次却将其上升到产品和行业标准的高度,未免刻意拔高,使人觉得主管部门有手伸得太长的嫌疑。
油耗指标直接影响产品销售,或者可以说直接关系众多汽车制造企业的生死存亡。用公布数据的方式来标定油耗差距,客观上褒甲方、贬乙方(还不一定完全公平),反而会混淆消费者的印象,抹煞企业在产品和品牌建设方面的努力,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市场公平的原则。发改委为何不能就此事事先听取汽车制造企业的意见,讨论一下可行性、必要性?而不是在油耗测定之后,才交给汽车制造企业来认定。实际上可能大多数企业对自身产品的油耗指标,都未必很清楚,加之发改委掐着自己的新车目录,对这道认定程序,想来只有点头认可的份儿。政府将本来应该由市场解决的问题(油耗高的被消费者自然淘汰),拿过来自己解决(我说谁油耗高,谁才被淘汰),这显然不是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