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知识产权的发展不仅仅需要着眼于创造性智力成果权领域。尤其是随着中国汽车产品出口数量的不断扩大,工商业标记权领域的知识产权发展更为迫切
自主知识产权的全面提速,不仅仅存在于产品领域和技术层面。 随着中国汽车产品出口战略的逐步形成,国内汽车企业需要在国际化视野的基础上关注知识产权领域更深、更宽广的问题,需要对产品、技术、品牌、服务等领域的知识产权进行全面构建。
知识产权之痛
回顾过去几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知识产权问题如同鱼骨在咽,随之而来的知识产权法律纠纷也如影随形,成为中国汽车业发展中最明显的软肋。先后多次出现过德尔福断货奇瑞、本田起诉双环、丰田起诉吉利等一系列案件,让中国汽车工业始终难以走出模仿抄袭的阴影。
与此同时,国内合资企业在自主知识产权领域的动作之慢让人揪心。根据1985年9月到2005年7月的资料统计,国内汽车合资企业申请专利总数为128件,排名各类企业倒数第二位,其中,最具含金量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仅为17件,平均每年不到一件,排名各类企业倒数第一。除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北京现代、神龙汽车和北京吉普外,其它合资厂商在中国的专利注册方面几乎一片空白。
与之相对应的是,跨国汽车企业在中国的专利注册则显现明显的优势。发明专利为主的专利类型结构说明了跨国汽车企业掌控着大量的核心技术,整个汽车企业中国专利申请格局呈现出“外企强势、合资缺位”的特点,这也从事实角度宣告了“以市场换技术”理论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彻底破产。
于是,中国汽车工业在没有完成信息化、全球化的成长过程中,便陷入了国际汽车厂商的知识产权包围。
痛!快!
面对国际汽车厂商的知识产权壁垒,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企业意识到,要想突破国际汽车厂商的包围,就必须加速打造自己的知识产权,尽早为未来起跑。
2006年上半年,自主品牌一系列的动作令人振奋,奇瑞ACTECO发动机和吉利的CVVT发动机点火,华晨金杯中华骏捷下线,长安自主品牌轿车新Logo宣示,全新海马2代推出。这一切,都凸现了自主品牌对知识产权问题的关注。
但是从自主品牌的专利类型来看,自主品牌所申请的专利有不少是实用新型专利,这说明自主品牌的突破也仅仅局限在提高生产质量和工艺创新方面。尽管从专利申请总数上位居各类企业 第二,但是发明专利的数量仅列倒数第三位,专利含金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此外,自主品牌企业在知识产权的建设、管理和运用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对知识产权的意识还没有贯穿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流程中;没能及时把自主创新的成果、核心技术在国外申请相应的知识产权注册,对于知识产权的事先保护管理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之前没有很好地对相关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态势进行细致分析,准确把握该技术领域中的知识产权壁垒及自由操作领域。
但至少,我们看到了自主品牌在知识产权建设上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看到了自主品牌在知识产权领域痛并快乐地成长过程。
知识产权的国际化视野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成员之一,中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相关行为必将遵守世界贸易组织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即TRIPS协议)。比照TRIPS协议,知识产权的概念可以界定为: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其中,就汽车领域而言,创造性智力成果权包括发明专利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专有技术权等三项权利;工商业标记权则包括商标权、商号权、地理标记权等三项权利。
与此同时,中国已经从产业政策的高度把“在2010年前使我国成为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国,汽车产品满足国内市场大部分需求并批量进入国际市场”作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目标之一。中国汽车工业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突破性发展对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此,中国汽车工业知识产权的发展不仅仅需要着眼于创造性智力成果权领域。尤其是随着中国汽车产品出口数量的不断扩大,工商业标记权领域的知识产权发展更为迫切。
国际化视野下的自主品牌知识产权发展的两条道路:
从创造性智力成果的现实进展来看,自主品牌已经在发明专利权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在工业品外观设计权、专有技术权等方面还进展缓慢。对比国际汽车品牌,从国际化视野的角度来看,自主品牌在工商业标记权领域几乎毫无进展,完全与时代脱节的工商业标记设计除了初步满足国内汽车产品识别的基本需要,还远远不能满足“批量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需求。而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则可能需要中国汽车企业采取完全不同的思路和策略来充分应对。
研究国外汽车产业技术发展历程,为自身发展提供借鉴。
回顾日本和韩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这些国家在汽车工业起步之初,也面临同样的技术壁垒问题。汽车工业已经发展了100多年,所有创造性智力成果的获得都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无论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丰田、本田,还是80年代的现代、起亚,在技术上也并非完全“白手起家”,他们在借鉴欧美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抄袭,最终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当然,不同的时代知识产权的保护环境会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对于专利技术改进、二次开发及再利用也许是我国汽车工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知识产权保护许可的范围内有所突破的重要方式。
据不完全统计,国际汽车厂商每年诞生的新专利,有近80%还没有在中国注册,这对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来说,就有了突破包围的切入口。如何找到这些突破口,在这些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并最终建立自身的技术优势是中国汽车工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洞察汽车品牌识别系统的发展趋势,实现品牌识别的国际化、现代化和简洁化至关重要。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品牌越来越成为消费者购买产品的重要因素。汽车品牌在汽车购买中重要性的增加不仅仅说明消费者对品牌理念的认同,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已经把对汽车产品基本特性(性能、质量、服务等)的认知融入到汽车品牌之中。汽车品牌所展现出的工商业标记则是消费者识别一款汽车产品区别于另一款汽车产品的最基本要素。
汽车品牌识别已经不仅仅是企业名称和品牌LOGO。它包含企业的名称、标志、标识、标准字体、标准色、辅助图形、标准印刷字体、禁用规则等,它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国外汽车品牌视觉识别系统(Visual Identity)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著名国际品牌的演变历程无不遵从“从民族化到国际化,从传统化到现代化,从复杂化到简洁化”的发展规律。尤其是随着全球汽车贸易的增加,汽车品牌的识别不仅需要体现民族特色,更要凸出国际风格;不仅需要蕴涵传统元素,更要包容现代韵律。最为重要的是,优秀的品牌识别系统需要方便其目标消费群能够借助品牌标识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地区分出一款汽车产品和另一款汽车产品的根本差异。那么,品牌识别系统的简洁化便成为一种必然要求。
要让汽车产品国际化,同等重要的还有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的国际化、现代化和简洁化工作,国内自主品牌企业需要对汽车品牌视觉识别系统有新的认识。在已有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的基础上突出国际化特色,融入现代化元素,进而方便全球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快速认知是中国汽车产品在国际化进程中的一项长期的工作。新汽车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