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血管里都燃着汽油”的老帅,主掌中国最大的汽车工业集团长达14年,开创了一汽的一段大唐盛世—耿昭杰时代
耿昭杰,1935年生人,祖籍安徽巢县。1954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器自动化专业,同年8月被分配到第一汽车集团,并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年~1971年,耿昭杰分别在第一汽车制造厂技术处、工艺处、中央设计室、机械处、机电分厂等单位担任技术员、设计师;1971年~1981年,出任第一汽车制造厂秘书处副处长、铸造厂党委副书记;1981年~1985年,又任职第一汽车制造厂党委副书记、副厂长兼汽车研究所所长。
1985年,时年49岁的耿昭杰接过一汽的舵把,成为一汽第六任厂长。
上任伊始,正值由一汽完全自主设计研发的新型解放CA141载重汽车准备投产的关键时刻,耿昭杰必须在工厂改造和新车投产的先后时间上,作出一个合理的安排。1986年2月14日,耿昭杰带领一汽作出了坚定的抉择:工厂改造与新车投产同时进行。背负着巨大的风险压力,一汽仅用2年时间,在国家财政仅拨款2.3亿元的前提下,向世人成功地展示了141中型5吨载重汽车、6102汽油发动机以及一个工艺水平与制造能力全面提升的工厂,中国的卡车产品与制造技术水平也因此被提升了30年。
耿昭杰十分看重汽车界的一句箴言:“干卡车是小学水平,干轿车的才是大学水平。” 为了能让一汽拿到这张“大学文凭”,耿昭杰发起了一场空前规划的“学习运动”,10万职工如饥似渴地吮吸着新知识的营养,希望能将民族的轿车工业推向新的发展。
1989年5月27日,轿车之战的序幕拉开了。在汽车界的老领导、企业的代表和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的讲坛上,耿昭杰作了关于轿车起步目标、起步分工、起步规模、起步方式的发言,并响亮地提出“挡住进口”的口号。
同年6月,李鹏总理和邹家华、黄毅诚、叶青等领导同志来一汽视察,耿昭杰把38张大图表摊在地毯上,向中央领导汇报一汽对轿车项目的设想和具体部署。就在这次汇报之后,一汽形成了由3万辆先导工程滚出15万辆轿车基地的初步方案。 8月份,一汽被列为全国三大轿车生产基地之一。
为了挑选一个理想的产品,耿昭杰对六个汽车工业大国的20多种成功车型,逐一进行反复比较。由于之前引进的轿车发动机正是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的“道奇”,因此在整车技术引进上,多数人都倾向于继续沿用该款车型。但美方苛刻的商务条件,却使双方的谈判陷入僵局。
就在这个时候,与上海合资生产桑塔纳轿车的西德大众公司董事长哈恩博士一行,来到了一汽。事实上,大众生产的轿车“奥迪”,曾经是一汽开始挑选产品时首先选中的车型。后因发动机的原因才不得放弃它。这次哈恩的来访,使耿昭杰重新想起了奥迪。在他看来,如果趁哈恩来访机会,双方达成引进奥迪车身的默契,是再理想不过的事了。
一汽的参观给哈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礼节性地会晤也变成了实质性的会谈。1988年8月,耿昭杰来到狼堡,与哈恩一起在协议书上签字,达成引进奥迪车身的共识。
三个月之后,当数以千吨计的图纸资料由狼堡发到长春时,一汽3万辆轿车先导厂的设备已开始安装,15万辆轿车基地开始了前期准备,第一批组装的奥迪100新车也开出了总装配线。
哈恩高度评价耿昭杰:“他是位真正的企业家,不但在中国,在世界也是一流的。他是我们大众真正的对手和伙伴!”
耿昭杰和他的同事们执着地推进着一汽的发展战略,几年之后,一汽成了国内中型车、轻型车和轿车最大生产基地之一,奥迪、捷达、红旗、大解放、小解放、佳宝组成了声势浩大的产品纵队,并且大批量地开出国门。
1999年2月28日,这位一汽历史上任职最久的统帅,因病离任。新汽车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