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汽来说,坚信一个真理,那就是核心技术和能力是买不来的。一汽作为一个老的国有企业,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够拥有发展的舞台和更大的成长空间
在10月20日,一汽集团第三次科技大会在长春拉开大幕,这是一汽历史上的第三次科技大会,上次会议是在15年前。 在过去的15年里,一汽集团从一个管理封闭的国有企业转变为具有现代管理意识、日趋国际化的大型集团。
会后,竺延风接受《新汽车》杂志独家专访。
“三化”之下的一汽
《新汽车》:为何选择在时隔15年后的今天召开科技大会?
竺延风:在一汽5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曾有两次科技大会。一次是1979年。那次大会以产品换型、工厂改造为标志。另外一次是1991年。那次大会确定要坚定国际合作,进入轿车时代。
现在,一汽面临重大的“三化”(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建设。科技竞争作为企业竞争的焦点,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而迫切。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对于企业同样也是如此。
《新汽车》:自主创新对一汽到底有什么现实意义?
竺延风:对于一汽来说,坚信一个真理,那就是核心技术和能力是买不来的。一汽作为一个老的国有企业,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够拥有发展的舞台和更大的成长空间。同时,也只有打造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在合作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比如,我们一直坚持解放和红旗品牌。这两个品牌对于一汽做自主的信心是一个非常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品牌的发展,提高了开放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新汽车》:去年,经济界有一股思潮,在反思改革。在汽车行业里,也有一种说法被广泛接受,那就是我们出让了市场,但我们没有换来技术。对于一汽来说,合资合作对于一汽的发展尤其是自主方面到底有哪些作用?
竺延风:在中国汽车市场日益国际化和快速增长的局面下,选择与国际企业全面合作是比较快,也比较轻松能够解决一汽当前矛盾的捷径。但从长远来看,从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出发,一汽必须承担中国汽车工业长期发展的历史责任,也必须维护一汽员工的根本利益。在这个背景下,一汽坚持了自主与合作双轨制发展的道路。
一汽50年来,积累了丰厚的科技人才和技术实力,这是能在合资合作中学习到别人经验的基础。比如,一汽成功的完成了奥迪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实现了由传统轿车制造向现代化轿车生产的转变。以此为契机,一汽加快了与大众公司的深度合作,建成了一汽-大众公司,并促成了奥迪新一轮技术升级与合作。
此后,一汽又相继与丰田公司、马自达公司开展合资合作与技术合作,拓宽了技术领域,拓展了产品系列。
有了一汽自身的科技力量积累,在合资合作中,一汽学习到了更多技术和经验。更重要的是,一汽逐步掌握了国际化的管理模式。而且,在技术引进、消化与吸收和国产化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国际化的科技人才。这些积累,都为自主品牌发展和缩短与国际上的差距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汽车》:15年来,在自主创新方面,一汽的成就有哪些?
竺延风:15年来,一汽正在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体系。
轿车方面,一汽开发了红旗HQ3、奔腾、威志等从高档到经济型的系列轿车,正在形成轿车自主开发的能力。
在卡车方面,以“奥威”投放为标志,历经多年积累的自主研发能力取得重大突破,结构设计与国际接轨,节油、排放、高速、轻量化等先进技术在产品上广泛应用,可靠性和市场适应性大幅度提高,进一步确立了解放重型卡车的市场地位。J6H高档牵引车的成功开发,标志着一汽具备了自主研发国际水平重卡的能力。小解放,佳宝为标志的轻型车则拓展了产品序列。
此外,“CA6DL”柴油机的投产,标志着中国自主内燃机开发制造水平跨越20年。现在,已经与国际水平同步。更关键的是,在这个项目过程中,一汽不仅挖到了金子,而且学会了挖金子的方法。形成了在发动机方面自主研发的科技流程和持续开发体系。
一汽承担国家“863”课题研究项目,在混合动力轿车和客车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混合动力客车已经进入城市示范化试运行阶段,并作好了产业化准备。
同时,一汽掌握了汽车电子产品开发技术和机械自动变速器、共轨柴油机电控技术及部分汽车电子与网络控制技术;具备了电子导航、整车模具开发、三维实体设计与制造等与整车开发有关的59项关键技术。
《新汽车》:是否能用投入的资金数额以及其他数字来说明这些成果。
竺延风:在“十五”期间,一汽研发投入75亿元,开发车型471种,完成科研成果810项,获部级以上奖励25项,取得专利技术372项,专有技术101项。
《新汽车》:自主创新,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一汽是如何吸引到高级人才的?
《新汽车》:一汽坚持人赢则赢。人赢则赢,就是建立激励人才成长的长效机制,落实“第一汽车专家人才、优秀科技人才激励办法”,在关键领域培养世界级知名专家和行业带头人,树立专业权威。
在具体的措施上,2000年,一汽推出“绿区”政策,开辟了新的人才成长通道。通过试验室、住房、汽车的激励政策,吸引人才。实现人才做事有舞台、工作有环境、发展有空间、利益有保障。同时,一汽尽力在搭建人才成长平台,通过差异培训、出国研修、项目历练等方式,使人才培育成从自然成长发展成为科学培养、科学塑造。
进军世界汽车企业十强
《新汽车》:接下来,一汽的目标是什么?
竺延风:一汽的目标是,用10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形成有竞争优势和完整体系支撑的自主创新能力,确保“三化”目标实现。一汽必须要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为跻身世界汽车企业十强奠定坚实基础。
所谓全面形成有竞争优势和完整体系支撑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是在50年造车的经验上,集成世界先进技术,商用车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系列整车与总成的整体开发能力;A、B级轿车形成整车与总成的整体开发能力;C、D级轿车在消化引进技术基础上形成整车与总成的自主开发能力;重要零部件资源形成同步组织与配套能力;掌握关键技术,广泛应用汽车电子技术,实现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
我们预计,到2015年,自主研发投入占自主品牌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自主产品销量占总销量比重达到60%以上,自主品牌价值、自主产品规模、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保持行业第一。
《新汽车》:想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竺延风:要完成这个目标,必须要完成我们称之为的10大任务。
一汽必须在自主创新的机制上进行更多的完善,也需要改革自主创新的体制,这是一个框架。
在这个框架之下,一汽在自主创新的各个领域内都有具体的任务。首先必须加快乘用车平台建设。在轿车发动机水平上,需要得到更大提高。在自动变速箱技术方面,一汽需要大的突破。商用车的平台开发方面,必须提高性价比和整车可靠性,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汽需要培育零部件资源战略,提高同步开发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支撑自主百万化的零部件体系。在汽车电子研发方面,一汽迫切需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快汽车产品的电子化进程。
节能和环保已经成为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词。对于一汽来说,现实的解决方案是提升混合动力的研发水平,把混合动力的产业化进程加速。
从制造方面来说,一汽需要继续提升工艺技术以及材料技术水平,把技术平台进一步完善,以保持企业在制造方面的领先水平。
作为行业的主要企业,一汽必须在引领行业标准,加强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一汽必须完善产品开发、试验验证等基础管理手册,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自主创新能力不能离开管理技术的应用推广。强大自主研发的体系,必须广泛应用信息化与数字化技术。这样才能大力提高企业管理技术水平。
在相当时间里,一汽在自主创新方面,要培育大量行业领军人物,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构建人赢则赢的一汽科技人才体系。培养人才是一汽自主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
《新汽车》:完成这10大任务,需要投入多少资金?
竺延风:支持完成10大任务,预计将投资130亿元。
《新汽车》:一汽目前自主能力的不足还有哪些?
竺延风:一汽不足之处还有许多。
在基础研究、产品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开发等领域,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同时,在汽车安全、节能环保、混合动力产业化、汽车电子等领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一汽匮乏优秀的行业领军人才和高技能的操作技术人才。此外,一汽在满足市场和开发需求的科技体制机制、人才政策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