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中一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库存车”或“买断车”,价格比新车便宜许多。有实力的经销商买断市场上某款车型,不仅可以重创竞争对手,同时也可以向厂家“发难”
最近,“买断销售权”的作法,忽然在汽车圈流行起来。
据悉,一旦某款车型被经销商买断销售权,生产商便不再干涉该款车型的定价权,经销商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诉求决定零售价格。
“买断为消费者提供了价格优惠,经销商从中获利增加,暗中支持的厂家对此心照不宣。”四川精典置信市场主管李莉(化名)告诉《财经时报》记者,这是经销商与厂家在销售策略上的一场博弈,经销商希望借此掌握价格的主动权。
在这场博弈游戏中,谁是最终的赢家?《财经时报》记者试图解开买断销售的利润链。
重构市场版图
车市中一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库存车”或“买断车”,价格比新车便宜许多。一位汽车分析师的观点是,从性价比、消费档次来看,买断必须给消费者一个最优价,才能打开疲软的市场。
在专家看来,有实力的经销商买断市场上某款车型,不仅可以重创竞争对手,同时也可以向厂家“发难”。原因在于,在现行的汽车销售模式中,4S这种方式使生产商对经销商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专卖店只能卖某一品牌的车,还不准异地销售。忍气吞声的经销商,只能眼看着汽车厂家通过对产品价格的控制来管理自己。
据悉,实际上,买断的经销商并没有和厂家签订任何买断合同,那么买断从何而来?其中原委,李莉私下告诉《财经时报》记者,经销商每次向厂家订货时都是按包计算,一般大包200辆车,小包50辆车,卖得好的进货两大包还不够卖,卖得差的一次进一小包还卖不完。
《财经时报》获悉,经销商寡头尝试用巨资买断车型,的确试图重构销售市场版图,换取更大的回报。当然,这是以承担更多风险作为代价的。如此一来,经销商会面临两种境况:车源旺销紧缺时,无车可卖;滞销时,库存车的资金压力增大。
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冒险尝试买断销售。专家认为,资金实力雄厚的经销商会稳赚不亏,而资金实力脆弱的经销商很可能最终被前者“买断”。这导致经销商出现两极分化。
将优胜劣汰
“经销商‘买断’是不得已而为之。”李莉认为,这些都是厂家的霸王行径造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买断”模式是经销渠道从完全依附厂家走向独立的必然过程。
对经销商而言,成为真正独立的决策者,是其多年梦寐以求的夙愿,而买断销售是实现这一梦想的开始。
在买断销售中,经销商首先要有支付大量流动资金的能力,因为一次买断几十辆、几百辆轿车会占用大量资金。据李莉介绍,买断销售在原则上一般采用现金交易,根本不可能赊销。这样可能会导致大量商品的积压,更难控制风险。
李莉说这其中蕴藏着很大风险:“毕竟汽车不是家电、手机,买断动辄压下上亿元的现金。为了尽快出手车辆,我们必须让利,同时还要大规模做推广,仅广告投入就可能上千万元。”
令众多经销商们郁闷的是,即使是已买断的产品,厂家也会千方百计插手“定价事宜”。道理很简单,“我们不可能买断一种车型后就不卖其他车型了。”李莉说,经销商在价格方面始终逃不过厂家的魔掌。“说白了,厂家的风险都转嫁到经销商身上了。”
一般说来,这类经销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流畅的销售网络。除了资金之外,买断会考验经销商的营销能力。在短期内实现跨地区分销,销售商必须有较强的网络组织和网络协调控制能力。
可以预测的是,借助买断车型的方式,一批经销商的实力迅速增强,很可能发展成上百亿元规模的巨无霸。买断的经销商现在可能不是最有实力的,但其成长速度令人吃惊。
这些经销商是否会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北京现代某4S店总经理赵辉借助《财经时报》道出他的观点,由于汽车行业增长速度变慢,经销商逐渐进入资本竞争时期,买断销售是资本竞争的表现手段之一。在这一轮竞争中,经销商将优胜劣汰。
深悉买断销售的李莉,向《财经时报》记者透露了买断销售赚钱的奥秘:一般情况下,买断销售后,厂家会给经销商超过10个点的返利,而通常情况下只给5个点。除了厂家的返点外,经销商的利润,还包括银行分期付款和保险公司的一部分返还利润。
从2002年5月央视购物在上海大众买断一批自动挡帕萨特开始,仅几年间,买断销售就风风火火地兴起来,目前加入的生产商包括一汽大众、东风雪铁龙、一汽夏利、东南汽车、奇瑞、吉利等。 (责任编辑:王伟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