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杨志军
费加罗报 Le Figaro 06 11 2006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一直保持着一个不可击败的机械制造者形象。然而,一部分“中国制造”的佼佼者也开始向外转移生产能力。纺织,家电,汽车…各行各业的企业都在试图在外面的市场中“插一脚”,而各级主管部门也对此抱有颇多希冀。
法国人对于法国企业的感情,可谓是“又爱又恨”。曾几何时,法国工业给“傲慢的法兰西民族”以莫大的支持,从阿丽亚娜到雷诺雪铁龙,从TGV高速列车到MIRAGE幻影2000,法国人的自豪感一直洋溢灿烂。的确,法国属于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法国的工业化水平也远在中国之上。但伴随着欧洲经济的逐步萧条,以及欧洲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降低,法国制造企业不得不开始外迁,降低成本,同时削减国内岗位,节省开支。法国人对本国企业“跑到亚洲去雇佣亚洲人却置国内的高失业率而不顾”颇多意见,并一度逼迫政府立法禁止。
标致汽车在我国开放之初就进入了中国市场,但是出于种种外部原因,最终还是放弃了广州基地。记得巴黎高商的战略导师在分析国际文化差异时,曾归咎标致汽车在中国失败原因为“要知道在中国,标致的发音同‘婊子’没有差别(广东方言)”。虽然现在法国标致又回来了,但是这种浅尝辄止是否会重演?而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是否准备好了退出来的理由?
我们也许从法国的学术派报纸“费加罗”报的一篇关于中国制造业外迁的简单描述中,能够体会一下这种“又爱又恨”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编者
“转移将不断加快,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陈兴东(音译),百富勤-巴黎国民银行经济师,非常肯定地说道。
在2005年,中国企业境外非金融投资达到了123亿美元,其中1/3来自制造业企业。
面对国内市场激烈的竞争,这些中国企业需要扩大战场。对于这些企业来讲,能否接触到更多的消费者显得至关紧要。
然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依然是中国企业的首选。在努力靠近国外消费者市场的同时,中国企业还在参与“帮助当地发展经济,以便它们的产品能够在当地出售”,这位经济学家补充道。
对于李书福,中国第一大独立汽车生产商吉利汽车的董事长,选择在马来西亚投资建厂的首要原因,就是为了能够更加靠近当地市场。在上海举行的一个论坛间隙,李书福就曾对外表示:“我们希望在这些新兴市场取得长远的发展”。
抱有这样想法的企业并不单单是吉利一家。他的两家主要竞争对手,奇瑞和比亚迪,也已经签署合约,计划在马来西亚设厂。
限制?不存在!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需要面对的另一个很大的难题是:美国和欧盟设置了种种限制条件,对汹涌而来的“中国制造”的产品加以防范。
在西方市场设立进口环节的关税壁垒后,中国的纺织业属于第一批受影响的行业之一。神州集团,位于宁波的一家毛衣加工厂,也于去年决定在柬埔寨开一家工厂,而目前该厂的年常量达到每月50万件。
“那边(柬埔寨),我们没有任何配额限制”,神州公司的财务经理尉易向我们说到。
“由于出口当当地的轻工业产品不断增加,中国的制造企业正在受到来自于发达国家越来越大的挤压”,印度尼西亚商务部长马里-庞热苏在7月份在访问北京时分析说。
另一面,中国的领导层也在随时准备着积极支持中国企业走向国际。
根据中国经济观察报报道,中国领导层更多是在考虑中国的电视和洗衣机制造商,应为这些行业的生产能力已经超出了国内市场需求。
同时约有十余家国企被选中前往一些像柬埔寨,越南或泰国这些国家进行投资设厂。
(责任编辑: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