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uglas A. Bolduc 德国大陆公司(Continental AG)公司知道,如果想在中国做生意,就需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专有技术。
“我们已经在某些中国供应商的产品目录中看到过我们一些产品的照片,” 大陆公司负责汽车事业部的董事会成员Karl-Thomas Neumann 说:“但是我们知道目前还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因为照片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产品,并且他们也不掌握关键技术。 ”
Neumann说,德国轮胎制造商和电子产品供应商保护其知识产权的一种办法就是,确保关键技术秘密不离境。“我们会审慎选择将何种先进技术用于国外生产,” Neumann说:“一些关键技术, 软件或特殊生产技术将始终留在德国国内。”
例如,大陆公司在中国生产防抱死装置(ABS)和电子稳定控制(ESP)设备,但是各个系统的关键零部件都在西欧生产,然后运到中国进行总装。
尽管大陆公司愿意承受在中国经营所面临的风险,欧洲的一家供应商协会CLEPA的首席执行官Lars Holmqvist说,许多中等规模的供应商均没有在中国生产的打算。
“因为他们说:‘我们的技术是我们的生存之本。如果要到中国这样的国家去,技术会遭到偷窃。与获得发展但失去未来相比,我们宁可保持原有规模’”,他说:“德国中等规模供应商普遍依靠其技术求得生存,同时,其技术也有可能并未获得专利保护。”
他说,有时那些供应商因没有进入中国市场而遭到责备,但他们这么做是为了保护自己。
根据来自美国的估计数据,仿冒汽车零部件使汽车供应业损失了946.3亿元(120亿美元)以上。
德国供应商ZF Friedrichshafen AG说,由于遭到仿冒,该公司损失了1亿多元。
根据电脑巨头IBM公司和密歇根大学运输研究所的一项调查,中国汽车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中国合资企业的研发和产品开发感到失望。 “合资企业合伙人担心他们的中方伙伴将来会利用他们所传授的知识与他们竞争,因此他们非常谨慎,”此项研究的作者在一份新闻通稿中说:“因此,制造、设计、测试和经销方面的技能和经验并没像中国官员所预期的那样得到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