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定
1 引进合资,逼出一个世界公认的高水平
在中国汽车史上很长一段时间,轿车是一片空白。 新中国建立之初,出于意识形态的偏颇,长期把轿车,尤其是私人轿车消费,作为一种资本主义的象征加以限制直至根除。直到改革开放之后近十年的1987年夏天,中央政治局终于决策发展中国轿车工业。到2007年,作为一个独立产业,中国汽车业建立整整20年。
回顾历史,1958年大跃进的冲动中,新中国曾经有过第一次造轿车的热潮。凭借政治热情和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精神,在长春、上海、北京分别依靠拷贝国外车型,工人们一锤一锤地敲打出东风、凤凰、井冈山轿车送到北京中南海,向毛泽东献礼。毛泽东高兴的说,坐上自己的小汽车了。最后,热潮退去,60年代形成量产的只剩红旗高级轿车和上海牌轿车,分别供国家领导人和高级干部乘用。直到80年代鼎盛时期,前者年产300多辆,后者3000辆。
今天的年轻人不会理解,当时中国的轿车根本没有消费概念。解放前的上海,曾经是“万国轿车博览会”,是轿车保有量最大的远东城市。而私人轿车从50年代起到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却被彻底消灭。即使官车,也严格按等级配给。按国家有关规定,1984年以前,县团级干部也只能乘用国产吉普车。由于闭门造车,批量小,上海牌轿车始终达不到当初模仿车型的技术水平;80年代中期,出于质量原因,由政治局决定,红旗高级轿车下马停产。
改革开放初期,官员用车的级别限制松动,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开始让国产轿车不敷需求,丰田皇冠等轿车大量进口。国家用于进口车的外汇不堪重负,汽车工业受命尝试与国外厂商探讨引进技术、合资生产轿车的可能。但是在那个年月,没有一家跨国大公司愿意进入中国投资。诺大中国轿车市场的年销量只有5000辆,还不到它们一天的产量。最后只有还在发展期的大众、标致等愿意尝试,1984年,北京吉普、上海大众、广州标致先后成立,靠CKD组装起步进行合资,生产纲领定在小得不能再小的两三万辆。
1987年夏天,受国务院委托,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持,相关部门、国内大汽车集团在湖北十堰召开轿车研讨会。研讨会还邀请一些跨国公司用讲了就走的方式,对中国发展轿车业的时机、战略、市场、未来预测提出报告。会议争论热烈,但是形成的最终共识是向中央建议,尽快建立中国的轿车工业。其后,中央领导同志在北戴河的一次会议上,确定发展中国的轿车生产。最初的布局是“三大三小”,三小是天津夏利、合资公司北京吉普、广州标致,还。90年代初,一汽大众、神龙两个大型合资企业先后上马,与上海大众并称三大。
当时中国汽车人是抱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投入轿车创业的。最早主持轿车项目引进合资的,是原机械部长,有“中国汽车奠基人”之称的饶斌。他不但是一汽第一任厂长,也是1958年受命于中央自主开发红旗轿车的主持人。改革开放之初,面对中国汽车业与世界先进水平几乎半个世纪的差距,他实事求是地提出,搞轿车,我们还是“小学生”,要引进当代先进水平,边干边学。合资的初衷,就是要千难万难地逼出一个世界公认的高水平。
1987年夏天,饶斌回到一汽参加解放牌卡车出车30年纪念大会。会上,他突然激动地讲起了轿车:“我老了,不能和大家一起投身新的创业。但是,我愿意躺在地上,化作一座桥,让大家踩着我的身躯走过,齐心协力把轿车造出来,去实现我们中国几代汽车人的轿车梦!”台下,鸦雀无声,人们在他的眼里看到晶莹的泪花,他哭了,老泪纵横。
引进、消化、吸收,是中国轿车业起步的必由之路。学习,尤其向“资本主义”的企业学习也是一种勇气。1987年,我到上海采访,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只有2.7%,一辆车只有车轮、收录机是国产的。当时每一个零部件开发出来,都要送到德国大众去认证。许多人向上面告状,说德国人在卡我们的脖子。但是上海大众的总经理王荣钧告诉我:“上海牌轿车方向盘的标准只有三个,而桑塔纳的标准有一百几十个,这就是差距。技术有自己的规律,没有捷径可走,不按国际水平造轿车,何必搞引进合资,上海牌的国产化一直就是百分之百。”
按照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合资企业中中方的股份不得低于50%。而且在其后的实践中,外方分得的红利绝大部分都留在中国,作为企业发展的再投入。中国的汽车合资企业从来不曾是跨国公司的附庸。
但是,由于官车单一的消费结构,市场规模有限;加上轿车业严格的准入审批制度,市场没有充分竞争,中国的轿车业在起步期还十分嬴弱,车型多年不变,价格居高不下,只能寻求高筑关税壁垒的保护。
(责任编辑: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