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输出:世界为我所用
近年来,在乘用车出口方面,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始终难有声音,而由他们所主导的商用车产品的出口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缺乏实质性的改观。 虽然,通用、本田等也提出将把其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作为全球出口基地之一,但出口数量与地点的选择权利都不在中方。何况,外资在全球市场的布局已经成形,而且大多采取当地建厂的方式,中方想利用外方的销售网络进入国际市场,必然会因为威胁到外方在海外的利既得利益而遭到干涉。
不过,输出产品并非是“走出去”的唯一道路。二十多年的合资道路,让国有汽车企业积累了相当的资金实力和经营合资企业的丰富经验。因此,凭借资本输出,展开跨国兼并与收购成为国有企业获得核心技术、自主品牌、海外经营基地和营销网络的重要途径。这其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先行者则是上汽集团。
2004年10月28日,上汽以约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韩国第四大汽车企业双龙汽车。胡茂元概括上汽的国际化战略为:“把世界汽车市场整合成一个大市场,集成全球资源,合理配置。”
上汽对双龙的定位是,上汽海外经营的一块基石,希望它的品牌资源、研发系统、采购体系、销售网络能够与上汽的自主品牌实现平台共享。同年12月,上汽出资6700万美元收购了英国罗孚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以此为契机开始上汽自主品牌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通过两次跨国收购,上汽收获了两块对它而言最迫切需要的部分,自主品牌产品的起步平台(基于罗孚)和“走出去”战略的实质性一步。今年10月24日,上汽的首款自主品牌产品——荣威(荣威新闻,荣威说吧)750亮相,上汽“世界为我所用”的大思路取得阶段性成果。它也是上汽二十多年的合资道路上所积累的成熟的技术消化、吸收和本地化改造能力的发挥与体现。
不过,和对罗孚的二次开发相比,整合双龙、使其健康运行对上汽乃至未来有意以企业兼并购方式走出去的其他中国汽车企业有着更为重大的意义。尽管之前,上汽曾经参与通用大宇的收购重组,但双龙则是中国汽车企业首次汽车技术与品牌底蕴比自己强的国度里,独立收购、独立经营一家从研发、生产到销售五脏俱全的企业的首次尝试。它也让上汽——这家中国汽车企业中最有资本和实力进行国际化业务尝试和拓展的企业在跨国的整合、运营、风险控制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
(责任编辑: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