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发展——轿车工业启动自主研发和汽车工业高速发展(1996年~2006年)
先有以奇瑞汽车、吉利汽车、长城汽车等为代表的中小型汽车企业对自主研发、自主品牌的不懈探索;随后是一些大企业集团的厚积薄发。 比如,一汽集团正式宣布将在2009年实现自主品牌车百万辆;上汽收购韩国双龙、英国罗孚汽车后新创立的自主研发路线图;以及长安在轿车、微型车等全方位的大发展战略等,无疑让国内这股自主研发的热流变得更加火热和激情
1996~2006年,是我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期,更是自主研发的启动期。
随着全球传统的跨国汽车巨头纷纷进入中国,中国汽车工业的对外合资合作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与此同时,在遭遇人们的种种非议,甚至是不顾历史条件、不顾客观存在的种种非难之时,中国汽车工业自主研发逐步进入到启动期。
合资高潮
从1984年北京汽车厂和美国汽车公司(AMC)合资成立北京吉普开始,一直到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大众汽车公司、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等陆续和“三大三小”合资合作,再到通用、本田、丰田、日产、现代和福特汽车1996年以后在中国找到合资合作的伙伴,几乎所有的全球跨国汽车巨头都在中国布下一枚枚“棋子”。
显然,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甚至是“井喷”行情,这些外资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已经不再像以前黯然退出的广州标致那样保守,在占据约八成轿车市场的同时,纷纷发表雄心勃勃的投资计划,并且付诸行动。
2001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由于陆续兑现取消对国有企业的特殊保护、降低汽车产品关税、逐步取消进口许可证配额、逐步开放服务贸易等政策,中国的汽车工业,尤其是自主汽车企业,在这个历史关键时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号称“与狼共舞”的特殊时代,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达到近592万辆的总规模。
自主研发
此时,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出现了另外一个强烈的声音。在反思20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经历之后,一股前所未有的汽车工业自主研发热流正在启动。
先有以奇瑞汽车、吉利汽车、长城汽车等为代表的中小型汽车企业对自主研发、自主品牌的不懈探索;随后是一些大企业集团的厚积薄发。比如,一汽集团正式宣布将在2009年实现自主品牌车百万辆;上汽收购韩国双龙、英国罗孚汽车后新创立的自主研发路线图;以及长安在轿车、微型车等全方位的大发展战略等,无疑让国内这股自主研发的热流变得更加火热和激情。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我国轿车产业的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不断增长,一度曾经高达30%之多,以奇瑞、比亚迪、吉利、华晨汽车为代表的自主品牌迎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高潮。
与奇瑞、吉利、华晨等几乎从零开始的起点不同,中国传统的“三大集团”——一汽、上汽、东风走上了一条大手笔的自主品牌路线,通过与外资合作、购买技术或者重组兼并等,它们自主品牌路线已经渐渐明晰。
据统计,2005年,我国汽车品牌总数为355个,其中自主品牌为245个,占总品牌数69%。2005年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为62.9%,比2004年上升了3.4%,合资品牌市场份额31.7%,比2004年下降9.4%。
对此,原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经理陈祖涛指出,“十一五”期间,应该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真正开始觉醒的时期,也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
“自主创新是我国汽车工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2006年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发展论坛上,中国汽车界很多有识之士纷纷直言自主研发的重要性。
产能过剩
国内外汽车企业对中国市场的过高期待,造成了对中国汽车产业投资的巨大热情,阶段性产能过剩的趋势开始显现。
在20多年来的中国汽车历史上,1984、1985、1988、1991、1992年共有五次年度产销量增幅都在30%以上,最高达到49.78%,每一次高增长都带来了产能的扩张和阶段性的产能过剩。
从2003年开始,汽车产品的库存不断增加,汽车产品的价格持续下跌,企业利润增幅出现下降,从2002、2003年的74%、60%迅速降低到-4.10%和-25.11%。据此,有分析认为中国汽车业进入了新一轮的阶段性产能过剩。
目前中国汽车业的产能大致在800万辆,2005年全年产销汽车570万辆,产能利用率约为70%,低于国际成熟汽车市场80%的产能利用水平,而在建产能为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产能则将达到1000万辆。
即便中国汽车业的年均需求按15%增长,以2005年570万辆的销量为基数,2010年的全国汽车需求量也只有1150万辆,而按照汽车产业5年左右的达产期,2010年2020万辆的产能供给量将超过需求一倍左右,产能利用率将只有50%。
目前,有迹象表明,国家对于汽车产业的过热发展正在进行大动作的宏观调控。国家通过对汽车产业自主开发的要求,从而温和地对新项目的上马进行了严格控制。显然,这实质上也是为了压缩可能闲置的近1000万辆新产能。 (责任编辑:余建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