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秘诀 = “本地化” 的“全球化”
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 全球合伙人 孙健
又到了一年一度回顾总结的时候,当媒体的眼光更多地关注于中国本土企业在近几年所取得的瞩目进步时,让我们也不要忘记了跨国汽车巨头们在中国的谋略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可以用一个时下非常时髦的英文词来归纳“Glocalization”.
读者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个笔误,事实上“Glocalization”正是一个基于”Globalization”(全球化)和“localization”(本地化)所创造出来的新词,其所想表达的意思非常明显——既要全球化,也要本地化。 全球化的成功有赖于将全球化的产品和服务根据目标市场特定的需求和文化进行调整和设定。
这个词汇最早是由日本经济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末评述日本企业的海外战略时所首创(日本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成功,也许是对这个词最好的解注),但真正使这个新创词广为人知的却是一位英国社会学学者罗兰德·罗伯逊,正是他用精练的词言归纳总结了
“Glocalization”的精髓 –
即全球化和本地化的高度统一和和谐共存,从而使得这个词在英语世界里广为流传(有关这个词的精确定义不是本文的主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见相关的文章)。
毫无疑问,今天的汽车工业是个最全球化的行业,跨国企业早已习惯了在全球范围内调动资源和规划产品平台的做法。及至刚进入中国市场也同样如此,
直到他们发觉他们所面对的市场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他们的方式越来越合时宜。众所周知,
中国汽车市场可能是全球变化最剧烈和最戏剧化的市场了,过去几年其变化之大之快可能是所有行业专家先前都没有预见到的。仅仅短短几年,中国汽车市场就从卖方市场完成了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如今不仅市场规模已超越日本成了世界第二大市场,而且竞争剧烈程度也直追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美国。随着中国本土汽车企业的崛起和跨国汽车企业的不断进入,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上汽车品牌和品种最多,供应体系最庞杂的“奥林匹克”赛场。如果过去跨国企业还能靠套用现成的国际化战略和导入现成的新产品来取胜的话,那么现在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了。不幸的是不少跨国企业是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之后才明白这个道理的。
(责任编辑: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