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民不厌其烦地把一个试图走入汽车生活的平头百姓从驾校学车、选购车辆、上路挨罚、排队验车、出行限制、投诉无门、维修挨宰等等一一列举,结论是:汽车消费者是弱势群体!
国内汽车消费环境有待改善,这的确是个不争的事实。 但把原因统统归在汽车厂商头上,也未免有失公允。君不见,为了增加销售,厂商们几乎使出了浑身解数,降价打折、优惠送礼,一场价格拼得你死我活,而市场反映却不以为然。消费者在琢磨,价格还能降多少?何时出手才不吃亏?
一场汽车品牌厂商之间的价格博弈,演变成为汽车消费者与汽车品牌厂商之间的博弈,持币待购者成了“上帝”。
传统经济学基本假设前提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经济人”拥有完全信息,包括价格信息。厂商了解汽车产品的真实成本并拥有定价的绝对权利,而消费者只能透过价格变动的趋势揣测今后的价格变化。这造成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行为在理论上就称作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国内汽车市场价格的不断下降,产生了一个价格“黑洞”,这激起消费者试图打破这一黑洞的欲望,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持币待购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为减少或避免这类行为的发生或者降低信息搜寻的成本,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经济学家为此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模型。2001年度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正是将信息不对称理论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得到了实践的验证,从而揭示了当代信息经济的核心。
阿克尔洛夫在1970年提出的分析美国旧车市场的“柠檬(次货或二手货)”模型,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他认为:在旧车市场上,只有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买者只知道车的平均质量,因而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支付价格;而在一辆旧车的任一价格上,那些最差的次品车的主人最急于将他们的车出手;当买主把这些次品买回家后,才会逐渐发现它的缺陷;一段时间后,卖主能够接受的旧车的平均价格会下降,那些持有缺陷最轻的车的车主这时会认为还是将车留着自己用更为合算;这意味着,那些还留在市场上出售的汽车的平均质量又进一步降低了。因此说,随着价格的下降,存在着“逆向选择”效应: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者会退出交易,只有质量低的卖者才会进入市场。
将该模型扩展到新车市场,我们会看到:在汽车价格不断下降时,多数消费者对优质品牌的高价格心存疑虑,只愿意在价格足够低的情况下购买车辆。而汽车品牌厂商在收益锐减的情况下,无力继续投入开发,只能靠减少配置、降低服务质量来维持。在实际中,部分经济性车辆畅销,除油价因素外,也应该看到上述“逆向选择”效应的结果。一些人选择经济型产品,并非无力购买更好的产品,而是认为经济型产品已无降价空间,不如在低成本使用中等待中高档产品降价。另一些4S店由于在车辆销售中利润太薄,因而转向维修服务,试图靠维修把利润拿回来,叫做“堤内损失堤外补”。这可能进一步造成售后市场的紊乱。其中,许多4S店在维修事故车辆时夸大损失,从而造成保险公司的亏损,就是明显的例证。
逆向选择说明了低质量的产品和低质量的服务对市场的破坏作用:它们以低价出售,有可能将好产品挤出市场,并摧毁消费者对市场的信任,导致市场的萎缩,从而最终降低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汽车频繁降价,的确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造成企业赢利能力的缺失,另一方面摧毁了消费者的信心,人们发现在汽车市场上到处都是“柠檬”,主要是价格“黑洞”,望而却步就是当然的选择了。
信息经济学的价值不在于揭示了信息不对称,而在于说明了信息和资本、土地一样,是一种需要进行经济核算的生产要素。在商品经济中,信息主要反映在价格上,价格信息是经济信息的中心,其他信息都是为价格信息服务的。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用价格信号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围绕价格进行资源博弈的过程,对任何一种资源的优先占有都可以在博弈中获得相关的利益,信息也是这样。
在现实经济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如此普遍,其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影响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效率,造成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获取太多的剩余,出现因信息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导致利益分配结构严重失衡的情况。因此,纠正以上问题,减少信息暴利及维护资源分配的效率及相对公平应该成为信息经济学的主要任务。
面对国内汽车市场的问题,许多人试图提出解决办法。有人认为:厂家应该向欧美国家看齐,把汽车的利润降到6%左右。也有人认为:采用“撇脂定价法”,即逐渐降低汽车的价格目前仍然是有利于汽车行业发展的方法。
无论是汽车生产厂商还是汽车消费者,究竟能否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认为:厂商可以提供更多的保修承诺或以广告来向消费者传递优质产品的信号;可以建立独立的质量监督、认证机构,帮助消费者鉴别和认识产品;还有合同解决办法(即在合同中对交易双方进行行为约束)和信誉解决办法(即允许提供优质产品的厂商获得超额利润——“信誉租金”,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厂商一旦在信誉上出问题,必定损失利益。这就使信誉成为一种真实的信号)。
这些方法许多已经被国内厂商采用,但价格问题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笔者在此提出一个办法,厂家暂时放弃原有定价的“黑箱”操作方法,像政府的价格听政会一样,由行业协会出面,厂家、专家和消费者坐在一起,共同商议产品的价格。这肯定比原有的新闻发布会、新车发布会更有意义。无论能否达成高度统一,至少能给消费者一个知情权,何乐而不为?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