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麦沙”走了,上海大众却刮起了的“降价风”。8月8日,上海大众启动“飓风行动”,多款车型大幅降价,其中最高降幅达4.6万元。就在业界纷纷猜测下一个多米诺骨牌倒下的将是谁的时候,更深层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众所周知,降价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缩小了厂家和销售商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增加了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削弱了其对品牌的忠诚。然而,厂商屡屡祭起“降价”的大旗,的确是不得已而为之。原因首先在于产品的出厂定价,往往是采用紧盯竞争对手的方法,即只要能卖得出去,就坚持这个价格。竞争对手的价格变动,往往造成价格竞争力的缺失,于是只能靠降价维持竞争能力。
应该看到:2004年的价格战还历历在目,其结果一方面是厂商摇旗呐喊,另一方面是消费者紧捂钱袋。人们在问:中国汽车的价格到底还有多少“水分”?何时出手才算物有所值?品牌之间的博弈最终演变成为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消费者的胃口被无限制地扩大,对厂家的价格已经麻木,其标志就是消费者对降价不再感兴趣。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说法就是失去价格的灵敏度。频繁的降价,只能产生一个后果,那就是抑制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
上海大众一向以价格坚挺著名,此番大规模率先降价行为,虽然给人以“入乡随俗”之感,但“飓风行动”还包括在下半年对经销商网络进行调整,继续施行鼓励直销的政策。为了激励经销商的积极性,上海大众还推出了“十项激励政策”,主要包括完成奖、组合奖、年度贡献奖、用户满意奖等……此番“新政”用意何在?业界人士普遍认为:
一是实施订单管理,控制库存风险。上海大众公关部证实:“随着订单系统的建设完成,为了及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上海大众将进一步强化订单式生产。”
二是完善激励机制,理顺与销售商的关系。上海大众公关部相关人士表示:“这项政策主要是为了激励经销商的积极性而出台的,由于经销商的综合实力不同,最终所得会有差异,但这也正是考验他们销售实力的一个方式。”
三是提高经销商的整体实力,淘汰不合格的经销商。上海大众表示:“8月底前,全国已有30家左右不符合标准的经销商被淘汰,其中一批目前正在整改中。”
对于最新推出的三大新政,上海大众公关部相关人员表示,“是为了从根本上扩大销售份额”,“只有提高经销商的整体实力和销售水平,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以上“新政”,可以被看作上海大众在价格战之后新的行动,目光更多地关注销售商的成长。尽管关注十分及时,但从表面上看似乎更多的是厂家对于商家的管理、监督、激励、培训和淘汰,却依然少有扶植。业内认识普遍认为,汽车行业的渠道管理,一向以“严酷”著称。厂家除了管理价格以外,甚至管到4S店的设备订购。尽管不同的厂家做法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只是程度的差异。此种做法,对于塑造品牌,提高经销商的素质,无疑是行之有效的。但的确与其他产品的销售渠道建设有所差异。在这里,其他行业“销售商为先”的理念并不存在,汽车品牌厂家的话语权仍然是至高无上的。
厂家们期盼着还会有汽车消费的“井喷”,试图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重新挽回消费者的信心,这一切本来无可厚非。但人们往往不肯认清,目前我国的轿车年生产能力超过700万台,而今年的市场需求很难超过300万台。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客户稀缺”的时代!这个时代营销的典型特征是“终端为王”。
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浦·科特勒所说:“销售商并非制造商设计销售链条所雇用的一个环节,它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市场,一个广大顾客注意的焦点。实际上,销售商才是真正为顾客采购的买家,当销售商茁壮成长并拥有自己的顾客时,他们可能发现自己在市场上比供应货品的制造商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日本丰田汽车销售公司第一任总经理神谷正太郎也说过:“顾客第一,销售店第二,制造厂第三。”
回顾国内其他行业发展的历程,厂家最终向商家低头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中以家电业最为明显。“国美”和“苏宁”,不知打败了多少厂家的原有渠道,什么“价格联盟”一类的东西,最终服从于销售终端。
不可否认,汽车行业有其特殊性。厂家与商家的关系究竟应该怎样?或许还需要假以时日方能确定。但认真考察探索,可以预见,“价格战”后的真正战斗,应该表现于服务之战,品牌忠诚之战,而这些战斗,多数需要渠道商家来配合完成。因此,品牌的竞争,归根结底在于渠道的争夺之战。商家的经营不善乃至被淘汰出局或最终破产,并不是品牌厂家的利好,相反,某些厂家如果依然不肯放下“身段”,商家就有可能转投它门。厂家失去的将是真正为之造血的销售终端。
上海大众一向以研究与开拓市场见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国内汽车营销的大本营。此番“新政”,无疑将给汽车营销界带来重大影响。人们也注意到,上海大众公关人士说:“目的不是为了淘汰经销商,但市场自己会平衡,会自动淘汰不合格的经销商,未来上海大众的经销商市场需要多少就有多少。”此言的确点中了要害。销售商的水平参差不齐是个事实,市场的优胜劣汰也是必然规律,销售商渠道绝对数量的减少更是大势所趋。但是作为商家,独自承担了投资建店、流动资金和库存等各种风险,品牌厂家如果不经认真扶持,任其自生自灭,恐怕不是上策。经销商的减少,并不会给厂家带来直接利益。一个品牌厂家要长期生存下去,一是销售网络要有竞争力,二是经销商的数量要保持,哪个厂商拥有数量最多的有竞争力的经销商,哪个厂家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胜地位。因此,尽早研究和实施正确的渠道政策,努力形成一种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产销衔接关系,实现厂家与商家的双赢,才是厂家生存发展的根本。
价格战打完,渠道争夺战可能即将开始。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