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北京车展前后,上海通用和南北大众前后高调降价,引发了整个汽车市场的恶性价格战,业界称之为“黑5月”。尽管2004年汽车市场的持续低迷与当年北京车展的举办毫无关系,但“伤痕”已经留下。因此,在11月18日北京车展开幕前夕,业界又在争论本届车展会不会引发车市大降价。
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认为北京车展会引发降价潮的业内人士还真不在少数。他们的理由除了以往的经验之外,还有临近岁末,厂家倾销库存,经销商为完成任务进行促销等多个理由。这些理由倒也不无道理,但和车展关系不大。即便没有北京车展,年底的汽车降价也是此起彼伏。再退一步说,即便不是到年底,降价也是汽车市场的主旋律。
那么今年的北京车展会不会重蹈2004年北京车展的覆辙呢?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事实上,从2005年以来,汽车价格虽然还在不断下调,但再难见大规模的价格战。因为实践告诉厂家,降价越频繁,价格战打得越激烈,消费者越持币待购。以至于最近有汽车专家说:“最简单的竞争手段——降价已经被中国的汽车制造企业基本用尽。因此,今后由于生产厂家群体降价造成用户持币待购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
这位专家指出了两个事实,一是降价是最简单的竞争手段;二是厂家群体降价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也就是说,基于中国汽车市场的逐渐成熟,大规模的价格战很难再发生。因此,本届北京车展引发车市大降价的几率很小。
那么,在规避了大规模的价格战之后,汽车价格的持续下滑是怎么造成的呢?
2006年,新车上市的频率更快,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这些新车中,有相当比例的车型并不是全新车型,而是换代或者改款车型。新宝来、新POLO以及一系列年度换代车型都属于这个类型。与老车型频繁降价的做法不同,推陈出新的策略不仅让厂家回避了价格战的负面效果,而且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增强了品牌凝聚力,可谓一步妙棋。
再说汽车价格,我们注意到,尽管2006年的降价案例很多,但厂商几乎都没有提到“降价”二字。周年庆祝、让利促销、回报社会、感谢老客户,这些耳熟能详的词汇代替了降价的“雷雨行动”、“飓风行动”。实际上,很多降价行为,厂家压根儿就没有出面,而是经销商在暗地里操作。当汽车专卖店的销售人员神秘兮兮地告诉消费者,偷偷让利1万元的时候,消费者哪里知道,这不过是厂家的授意罢了。
2006年的汽车市场,一度谍幕重重,消费者在汽车市场上转了一圈,得到了不同的价位,回来犯嘀咕,到底花多少钱买车才不会做冤大头。离开了公开透明的降价岁月,在降价变得朦胧之后,买车成了一个高深的学问。
同样源于市场竞争的需要,2006年各种各样的营销手段花样翻新地出炉了。“精准营销”、“体育营销”、“碰撞营销”等等。这些营销手段成功转移了消费者对汽车价格的简单诉求,赋予了产品更多的人文元素、品牌价值。
与前几年赤裸裸的价格战相比,新的市场竞争方式把降价巧妙地隐藏起来。尽管汽车的价格还在下滑,但降价变得温情脉脉,变得更有绅士风度。有人把这种“后价格战”的表现称之为汽车市场的成熟。这的确是一种成熟,只不过掀起盖头看,山还是那座山。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