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追求中国市场占据份额的比重
主持人:说到奇瑞其实有特别特别多的话题,如果说我们回顾一下五年以前的中国汽车市场,我记得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实际上从五年以前的汽车市场来看,中国80%以上的汽车业是合资公司主导的,但是从今天的角度看实际上这个格局已经被打破了。
秦力洪:特别是今年。
主持人: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已经呈现对垒的格局,当然奇瑞起到的作用其实非常非常大,秦总今天来了,既然我们也谈到这个话题,请秦总给我们谈一下未来中国汽车业的格局将会是怎么样?
秦力洪:从几个方面谈。既然今天我们在北京国际车展的展场现场,我们就从北京车展开始说起。今年的北京车展我觉得非常重要,而且我们公司认为今年的北京车展是今年全球所有车展当中最引人注目的车展,而事实上我们看参展厂家的数量、亮相新车的数量、全球首发新车的数量、到访总裁的数量都是空前的。
整个中国的汽车行业现在正处在一个新的阶段,从2006年开始,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汽车产销量今年有望突破700万台,今年我们是稳稳当当的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国家,第一大汽车大国是美国,他一年要生产1700万辆,我们要追赶上美国我估计不是短期内可以达到的事情,一千万辆的差距。我们过去所习惯的每年超越一个国家的节奏已经停顿了,我们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停留在或者固守在世界汽车第二大国的位置上,所以我觉得首先对我们这个行业来说,我觉得提出一个命题,这个命题就是说前些年中国汽车是追求量是第一要务的,我说的是整个行业,现在位次相对固定,在国际上的地位相对稳定了,我觉得单纯追求量的年代已经结束了,现在我们要追求发展的含金量,什么是含金量呢?我的理解,包括奇瑞公司的理解,我们认为中国汽车从2006年开始追求的含金量就是我们中国力量到底在行业发展里面占了多大份额,如果永远都是合资品牌占据90%或者更高的份额,一千万辆也好,两千万辆也好,五千万辆也好,这个成绩是短暂的,不是我们自己的,随着这种劳资关系的结束,我们这个位置分分钟都可以丧失,因为我们自己不掌握主动权,我们自己不掌握核心技术。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拐点上,站在行业的角度,我觉得自主创新在整个行业的发展里面应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的高度,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几大阵营的份额,确实五六年前合资品牌占据了百分之八九十,民族汽车工业五六年前才刚刚起步不久,五年前的奇瑞才刚开始卖第一台车,2001年,今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品牌在份额上达到别国品牌的第一名,今年民族品牌份额超过26%,已经是各个国家的第一,我们今年会超过德国、日本,超过德系车、日系车在中国所占的份额,民族品牌占到第一,这是一个新的拐点。放眼世界,凡是汽车制造的大国,本国的品牌在本国的市场占据份额都在50%以上,我们是这么认识这个发展阶段的,就是说在以后的某一天民族品牌的单年销量能够占到中国市场的50%以上,再到更远的将来一天,民族品牌保有量占到50%以上,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才能说民族品牌成熟了,现在来谈民族品牌大有取代合资品牌的趋势,我个人认为太早,我认为我们就像长征一样,刚刚出了瑞金,还有很多路要走。
谈民族品牌我们不能否认合资对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历史性的贡献
主持人:未来五到十年民族品牌和合资品牌将是共存,是一种持久的对峙的局面,可以这么说吗?
秦力洪:我个人倾向于不用对峙这个词,其实在商业社会,市场经济,其实厂家和厂家之间都有竞争,民族品牌和合资品牌之间有竞争,合资品牌之间也有竞争,民族品牌之间也有竞争,其实在这个行业里面,所谓的阵营我觉得并不反映在市场层面,而是反映在公关或者评论的层面,所以我觉得应该这么说,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民族品牌的企业和合资品牌的企业竞争的基础更加平等,大家在一个相对公平、相对对等的环境里面竞争,这和前些年的态势有很大变化。
主持人:说到自主品牌,我觉得今天很多话题都是为奇瑞而设,有一个不得不谈的话题,在中国走自主品牌这条道路上不断的被媒体,包括国外媒体,指责说我们在模仿、抄袭,或者说借用,秦总您认为中国可以不走模仿或者是借用这条道路发展自主品牌吗?
秦力洪:这个问题的确比较现实,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特别晚,其实新中国的汽车工业是起于1956年,第一台卡车应该是解放,到今天我们可以说民族汽车工业整整50年,其实今年是一个大年,既有世界第二,又有民族品牌整体上国有份额的第一,也是中国汽车工业50周年的纪念日,我们回顾一下50周年的历史,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完成了第一个100万辆用了近30年的时间,而这中间70%以上是卡车。
从84年、85年开始合资以后,我觉得在这个年代合资这种方式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出现是功不可没的,我们达到第二个100万辆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当合资出现我们达到第三个100万辆用了四年的时间,达到第四个100万辆用了两年的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下民族品牌慢慢发展。
谈民族品牌我们不能否认合资对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历史性的贡献。
在这么一个发展速度下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中国的汽车起步就晚,第二,我们自主创新民族汽车品牌起步的时间更晚,怎样能够做到迎头赶上,通过短期的积累能够达到相应的规模,能够生存下去,这么一个生与死的问题我觉得有些借鉴是必要的。40年前的日本、30年前的韩国他们现在都是汽车强国,但是他们当时也是走了这种我们叫做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的过程。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迅速的缩短和别人的差距。
但是反过来说,我觉得如果只会借鉴的企业,如果借鉴完了还借鉴,把借鉴作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作为永远要奉行下去的教条的企业也是没有出息的,所以当我们完成奇瑞公司原始积累之后,我们迅速把大量的力量投入到研发当中。像今年我们展出的三款概念车是非常炫酷的,但是这些车概念的起源早在2002年,2002年的奇瑞只有风云一款车,是一个非常小的公司,刚刚起步,在当时那个年代我们决策开发今天我们看到的概念车,我相信大家可以判断我们当时有很大的勇气做这个事情,事实表明我们当初的投入和决策是值得的,是对的。我们一边在适当借鉴的基础上,一边迅速的增加自己的造血能力,这样才能彻底甩掉落后和跟随的地位,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辨证。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