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这是一场“自主”的盛宴,2006年年底北京国际车展上,“自主”呼声达到沸点。这是一场“自主”的会战,有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利益。
从中央到地方,从国企到民企,“汽车自主运动”完成了全民总动员。
政策篇
五部委的自主棋局
“要把发展自主品牌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年初国家领导人一声令下,以发改委为代表,科技部、国资委、财政部、商务部等五部委的一场联合自主会战随即打响。
几十亿专项扶持资金要分别通过五部委流转到企业手中,谁能成为受益者成了当下最大的玄机。企业不清楚这笔资金的数目究竟有多大,但他们明白应该努力争取到更大。
没有标准
有消息说: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正在界定汽车自主品牌的具体概念,相关细则讨论稿已基本成型,并有望于近日出台。此事的关键点在于:据此,国家将对标准的自主企业进行真金白银的扶持。
何谓“自主”?何谓“自主品牌”?看起来像是考试中的名词解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政策研究会一位官员向外界透露,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委正在商讨汽车行业自主品牌的具体概念,“从目前讨论稿来看,自主品牌定义的范围将放大。”
事实上,自花都汽车论坛“何龙之争”后,有关汽车业自主品牌的定性问题,就在业界争论不休。问题的迫切性在于,在国家把自主品牌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后,具体政策扶持资金要注入产业。这笔钱到底应该给谁?
“我们从来没说过要制订什么标准。”发改委产业司一位处长的回答很干脆,“据我所知,其他部门也没有这样的安排。”同样,在国家商务部某主管司长处,记者也得到证实,没有这样的标准,“如果真有(这个标准)的话,发改委也会和商务部会签的。”
资金流向
然而没有标准并不等于没有动作。在自主创新的大潮中,本应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鼓励自主的五部委“集体行为”,却在“标准缺失”前提下,各自为政了。
2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下简称《暂行办法》),并从4月1日起实行。作为“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组织实施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十一五”专项规划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的重要政策之一,《暂行办法》中包括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国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等扶持的具体内容。
奇瑞是《暂行办法》的第一个受益者。9月,在芜湖市发改委的争取下,奇瑞获得国家发改委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的9800万元无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奇瑞公司的动力传动总成实验室,整车节能环保实验室,零部件实验室,整车道路实验室,噪音、震动和舒适性实验室,声学实验室和被动安全实验室等6个项目。至此,国家发改委对奇瑞各项支持累计达到1.7亿元。
这仅仅是个开始。4月13日,科技部、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等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精神,只要能够入选“创新型企业”,将得到国家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截至8月,一汽集团、奇瑞汽车、吉利汽车和宇通客车入围全国100家试点企业。“这项政策更多是引导性的,主要是为企业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氛围。”国家科技部政策调研室副主任胥和平说,其实从科技部拨出的钱并没有多少,资金来源主要靠地方政府配套和企业自己筹措。
三部委的“蜜枣”刚刚送出,国家财政部的“利好”又接踵而至。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透露,对认定的具体技术创新项目,财政的支持非常明确。如研发投入可以做企业所得税抵扣,企业投放的设备等固定资产可以作为投资处理。此外还可以加速企业折旧和财政贴息等。
公平隐忧
在落选商务部的“汽车产品国家级出口基地”后,广汽集团“意外”地获得了国家开发银行的43亿元政策性贷款;而此前入选中宣部组织的“自主创新报告团”,仅获得荣誉称号的吉利汽车也被科技部纳入了“创新型企业”……
然而自主“标准”缺失,各类政策就难以一碗水端平。一些尚未受到政策恩惠的企业对此忿忿不平。“最近一个时期,各种媒体不断出现‘外包设计’、‘自主开发’、‘核心技术’、‘创新技术’以及‘有产权无知识’的论断,某些‘权威’还侈谈核心技术,甚至对某些自主品牌进行‘恶搞’。其实他们并不了解当代汽车开发、生产程序和组织形式。”某车企原技术负责人对当前似是而非的各种“自主”提出质疑,进而发出了“自主打假”的呼声。而这家业界颇有名气的自主品牌车企,恰恰没有得到“政策馅饼”。
其实此前国家发改委曾对自主品牌有过内部界定,包括合资企业中中外双方共同开发的产品、通过技术外包或购买技术开发的产品等,都可以称为自主,只不过没有正式下达。商务部汽车产业损害预警专家陈光祖说,自己也曾想过为自主标准列出个标准,但最后还是放弃了,“技术层面的问题不好解决。”他摇头称。这里牵涉的部门利益、地方利益、企业利益扯不清楚。
一位中汽协官员私下称:未来“自主标准”具体指标或将参考已经实施的“汽车整车构成特征”管理办法。但说到具体的出台时间表,他又陷入沉默。
车视点
当自主成为全民运动
长安奔奔(奔奔新闻,奔奔说吧)、华晨M3、一汽HQ3、比亚迪F8……自主品牌大军齐齐亮相2006北京国际车展,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毋庸讳言,本届车展国产自主品牌要争“头牌”。
今年以来,国内汽车企业都在以不同声调高唱“自主”。以上海大众、东风雪铁龙为代表的高音部“合资自主”;以长安汽车、上汽集团为代表的中音部“外向自主”;以奇瑞、吉利为代表的低音部“草根自主”……自主俨然成了一场全民运动。
如果说中资汽车企业还可以在低端车型上拥有一席之地的话,那是因为外资仍无暇顾及。很快,他们会将触角从豪华车以及中高级车领域向中低端车型延伸。届时中资车企市场地位岌岌可危。为此,官员们“先企业之忧而忧”,发改委、国资委、财政部、科技部、商务部等五部委,都把资源配置的优惠指向自主。
从企业发展角度考虑,能得到国家政策支持是后续发展的保证;从企业领导人角度说,能得到中央认可也是个人积累资历的关键。于是,从中央到地方,从国企到民企,自主项目一拥而上。
然而如此多的自主项目,国家扶持资金有限,政策优惠给谁是个问题。如果你被企业打出的自主概念搞得晕头转向,那么恭喜你,你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企业不惜血本的炒作自己的目的就是包装故事。
还是让我们先弄清楚什么是自主。借用词典解释,“自主”即自己做主。所谓“自主开发”就是自己做主开发。既可以完全自己做主,自己开发;也可以自己做主,指挥他人开发;亦或是以我为主联合他人开发。如果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只是“参与”,那么不论是“全程参与”还是“部分参与”,都称不上是自主。再来重新判断一下当前的自主,有些企业难免要出局。
鼓励自主,政策美好的初衷,如果没有规则来控制企业难免会应机而动。一有项目、二有包装,得到政策实惠的机率就大。
当自主变成一场全民运动,我们究竟应该庆幸还是应该担忧?(作者:寇建东,汪静) (责任编辑:王伟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