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祖涛:我们今天一代搞汽车的老同志现在在世的都来了,李书福邀请我们到吉利大学,我接到这个邀请,我说一定参加。这里我就缅怀方老,因为方老为汽车工业奋斗了毕生,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汽车工业,我记得他是1953年从江苏来到一汽,当时就是我们一汽的党委副书记,对一汽的建设做了很大的贡献,以后被调到一机部作为办公室副主任,机械部是很大的一个部,几十个专业。 在文革初期,他被派到三线建设,派到四川,在西南的那部分,他是组长,三线建设小组的组长。在这以前,他是我们汽车工业筹备重型汽车领导小组的组长,李岚清当时是副组长,从西南回来以后,他还是参加我们的汽车行业的事情。我记得在80年代,文革以后,80年代,他在汽车行业,当时我是汽车工业公司的老总,有一个想法,我跟方老商量,就是说我们要写一本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汽车史,这是80年代中期,还是20万辆的水平,我们就有这个雄心和决心写中国汽车工业史。我建议方老当这个组长,今天参加这个会议的同志很多都知道,方老用了八年的时间,硬是编出来了几大本汽车工业史,在当时是条件很艰苦的情况下,收集资料还不容易,他是坚持用了8年的时间,这已经是到了90年代了,1996年才出版,差不多这么长的时间,1988年到1996年。方老的一生,我是从50年代中期,他是我的领导,但是当时在一汽的时候,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条,就是一汽建厂的都是老干部,大部分老干部,在领导岗位上,处长这一级就这么两个人,因此,尤其是老干部,他们对汽车行业,对机械的支持,当时一汽有一个技工学校,我记得方老每天五点钟就到我们的教育大楼硬是坚持了几年,当时是全厂的老干部,全厂的大部分职工都坚持在技工学校教育大楼,几年都是那样,当时就是为了甩掉帽子,方老给我的印象最深得就是这个,当然他也做了其它很多工作,他是我的领导。
方老走以前,我和我爱人到他们家里看,方老在病危的时候,跟我谈的还是汽车,因为他知道我也是汽车迷,谈的还是汽车工业,所以怀念方老,我就不多说了,我记得这么几件事。因为他为汽车工业奋斗了一生,中国的汽车工业,今天在座的这些同志我们都在一起,汽车工业从零开始,我接触中国汽车工业是1950年,在大学的时候,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参与一汽在苏联的谈判,到现在为止,大概一共是50多年,不到60年,但是我现在最高兴的是,我现在78岁了,最高兴的是我们从零开始,到80年代初期才20万辆,现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飞速的发展,今年年底,我几年前预计我说是600万辆,实际上今年是700多万辆,世界上一个国家这么多汽车产量,是世界第二吧,除了美国就是我们,当然我们还远远赶不上日本,所以李书福刚才讲的几句话我深有感触,就是说虽然我们汽车工业50年从零发展到700万辆,但是与西方的差距,尤其是同美国、日本、欧洲的差距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因此,像我来讲,已经来不及了,也没有这个可能,推动汽车工业继续往前走,我相信第二代的同志,老付,你是第二代吧,还有第三代、第四代,一定要把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后来居上,我是相信在5、6年后,年产1000万辆,可能是世界第一,但是差距还是很大,尤其是我们自己开发现在差距还是很大,昨天我参加十大发动机发布模式,九个是外国的,美国的、日本的、德国的,我就不知道另外一个是联合开发,也不是完全是自己开发的,所以我们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还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就是要靠你们这些学生。我们第一代的汽车人能够教到你们,再到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以后,把中国汽车工业核心技术推上去。
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陈总,陈总给在座的各位年轻人,我们第四代、第五代,甚至第六代,包括我这一代提出了更高的期望,我们不要使第一代汽车人失望。罗校长,您的任务很重。
罗晓明:
我们一定要做好我们接班的工作。
主持人:
谢谢。
陈祖涛:
我和李刚是1952年在莫斯科认识的,所以我们俩是在汽车工业上是第一批代表,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认识了,他是我们汽车工业公司的第一任老总。
(责任编辑:余建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