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的底特律,3月的日内瓦,10月的巴黎,11月的北京。作为国内权威性最强、档次最高的汽车工业展览会,北京车展的规模和影响早已超出人们的预期。当今世界汽车工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以及新方向,在寒冷的11月,疯狂地被北京车展统统拿来。
首先,车展拿来了572款乘用车,其中概念车39款,在中国首发的新车92款,全球首发车10款。车展拿来了6000名中外记者,海外媒体超过50家,中央电视台更是拿出10个机位长达三个半小时的直播,其规模甚至超过F1。其次,车展拿来了世界顶级品牌的豪车,拿来了8大国际参展集团“颁发”的A级“证书”,这令北京车展套上了斑斓的光环。参展集团至少副总裁以上级别“大牌”的悉数到场,更是车展能拿来的重中之重。
如此的“拿来”令主办方沉浸在美妙的虚幻中,但自开展以来展厅内外的不和谐音多少令人担忧车展的分量到底有多重。首先是展馆内,记者数了再数,全球首发车如何也达不到官方给出的10辆,这到底因为有人半途退出还是大家对“全球首发车”的概念混淆不清就不得而知了。众多自主品牌虽然带来了引以为豪的概念车,但不论在外形设计还是核心技术上,都与国外概念车相差甚远,似乎只是在告诉世人:生产概念车,我能。
再看场外,不少车企为吸引观众而将音量开到最大,震耳欲聋。票贩子以十分钟一个的速度被便衣警察在众目睽睽下“押走”,这样类似“法治进行时”的现场捕捉着实有伤车展风化。
车展不是展厅观众一出戏,而涉及与展览有关各个方面的诸多事宜。如果它要成为北京的一张名片,就应该制作得更加细致缜密。拿的来更要拿的住,北京需要瓷实的车展。 (责任编辑:马中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