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北京国际汽车展热闹依然,但不同于往年,这已经不只是进口豪车和外资品牌做秀的舞台,多个自主品牌的参与使得这个中国的汽车展会有了一点东道主的味道。或许是眼界越来越开阔的人们在对那些售价高昂、仅为体现身份的外国展车“见怪不怪”之余,对更亲近于自己生活的国产车开始正眼审视,来自多个厂家的十余款自主品牌产品也成为了展会的亮点与人气之作。
这当中甚至不乏首次参加北京国际车展的全新面孔,今年年初刚刚开始发卖自己第一款自主产品的力帆汽车便是典型代表。此番参展,力帆除了携带自己1.6L和1.3L两款力帆520轿车以及自主研发的1.3L、1.6L发动机亮相之外,还带来了最新研制的力帆520两厢轿车。作为一个正是进入市场不到一年的自主品牌汽车厂商来说,其产品阵容和研发实力水平可谓有目共睹。力帆这类新兴自主品牌汽车厂商的作为其实正在市场证明这样一个观点:较长一段时间来自主品牌产品后续开发和跟进上的滞后局面,今天正在被逐步增加的后续技术研发实力而迅速改进。
自主造车,重在守局
我们常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对于汽车这样的高科技产品同样不是例外。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已有超过50年的历史,轿车工业的合资发展道路也已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不仅有着丰富的技术积累、营销服务网络基础,更有着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确实是我国企业进行轿车自主开发、创建民族品牌的大好时机。要成为国际性的强势品牌,我们的民族产品就必须跨过“自立、自创、自兴”三个阶段。只是,对我们的民族厂商来说,“自立、自创”本就不易,“自兴”——也就是持续发展其实更加不易。
回顾几年前,汽车业的准入门槛还较低的时候,进军造车领域之举犹如一场“全民运动”般飞速蔓延。为数甚众的民营企业都怀着对自主造车的“满腔热忱”,纷纷投身到这场造车热潮中。然而这些企业的首批汽车产品往往是造出来了,实际的营利和正常的生产维系却并非想象中那样美好。大多数初入造车门槛的民族企业存在着诸如规模偏小,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力量不强、缺乏创新意识;营销服务不到位,品牌意识及建设力度不够;甚至还有简单组装、拼凑、模仿等现象。在缺乏真正的核心能力,特别是缺乏后续技术投入和产品研发实力的情况下,造车事业往往成了“昙花一现”的行为。当年奥克斯的退出、上海万丰的停产就是颇为沉重的话题。
确实,我们的民族汽车业需要的是更多的基础实力,而不是过分的投机与冲动。在中国汽车业的发展走向成熟的道路上,我们不仅仅要创业,更重要地是做到守业,只有个体持续良性地发展才有形成整体繁荣的可能。
增强后续研发力,立足于“新”
纵观当前国内轿车市场的局面,与前几年的状况对照,现在的自主品牌轿车已今非昔比,无论在经济型车还是中级车甚至中高级车市场,似乎都因拥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而风光。但是业界人士指出,自主品牌想要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站稳脚跟,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必须依靠不断升级的产品技术,以及不断扩大产品阵容的能力。
有报道指出,随着竞争的加剧,目前诸多自主品牌的生产厂家都在新品研发上下大力气,致力于未来的持续发展。这包括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比如一汽集团投资1.7亿元建设的研发中心项目、上汽集团在自主研发上多达百亿元的投入、长安汽车三地国际化研发中心的建立,当然也包括不少已经初步打开局面的民企,今年媒体曾经一度成为话题的“新四军”——力帆、奇瑞、比亚迪、吉利都属于有一定研发实力,推新品较积极的成员。
从本次北京国际车展上各自主品牌的表现来看,也都是立足于展现自身研发实力与新品计划。作为首次参展的自主品牌成员的力帆给人留下的印象就相当深刻,特别是除两款热销的520三厢轿车之外初次登场的两厢新品,凭借更加流线型、更具时尚性的外观成为其展台关注焦点。其展示的自主研发的1.6L和1.3L发动机,在很大程度给了力帆制造和研发实力极好的证明。正如力帆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胡祺在对展会媒体表态时说,力帆轿车自诞生以来的点点滴滴都是自主创新的成果,在此之前力帆已经准备了近4年的时间,而目前齐聚的所有人力和生产资源都在为今后的技术进步和产品的推陈出新尽最大的努力,这也是为何力帆在一年之内就有三款汽车面世。他表示,即使在成功打下自主造车基础的情况下,自主品牌只有具备澎湃的后续技术研发实力,才能够在这个恶劣的竞争环境中得以持续发展。
有望在年内颁布的《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充分体现了对自主创新的鼓励,将自主发展和协调发展列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大方向,并将首次明确提出自主乘用车品牌国内市场占有率的指导性目标。这说明,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今后会得到更多相关政策强有力的支持。但是,业内人士同时认为,自主品牌获得更大的突破,就必须正视前行道路上的诸多难关,而且也要经得起市场起伏的考验。但是,只要立足于后续研发能力的投入和适销对路的特色新品的不断推出,中国自主品牌轿车就会迎来真正意义上的上升期。
(责任编辑: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