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二. 越来越快的本地政策响应速度
2006年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是有不止一家合资企业宣布了要开创自主品牌的产品研发,这显然与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本地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的政策导向有密切的关系。细心的观察家们会看到,如今的跨国企业早已过了过去那种对“政策变化漠不关心”的年代,特别是对汽车行业这种受宏观政策影响十分敏感的行业尤其如此。如今的跨国企业高管队伍中不乏深谙中国政策走势的“中国通”,而他们对政策关注程度也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这些都是跨国企业本地化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理解了这些,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跨国企业节能型汽车产品的导入节奏和政府的倡导节能型社会的宣传那么一致,而跨国企业的新能源动力产品的频频亮相又与中国政府力推新能源汽车的计划环环相扣。可以预见的是,跨国汽车企业未来将以比以往更快的速度融入中国的主流,而它们对新政策的响应也会越来越及时。诚然如一位跨国汽车公司的中国业务负责人所言: “我们是作为中国企业来思考问题的, 我们也希望政府把我们视为一家本地企业.” (责任编辑:陈映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