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车展今天闭幕。和大家想象的一样,车展热闹得厉害。开展10天,天天人山人海。能与车展扯上点关系的人,这10天过得几乎都不“安宁”。别的不说,打电话咨询索要门票的就“海”了。远在外地的,近到身边的,所有朋友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有车展门票吗?”
不少来参展的外国人惊奇国内观众的这种热情。 按理说,看一次车展50元到100元的门票不算便宜,这年头市场竞争激烈,门票真收钱的大型展览不多。北京车展的实际情况是,朋友打电话咨询,大多是怕买不到门票。
这也传递出另外一层意思:观众对自己能买到票不够自信。这是一个老话题,就是车展内容的扩大和其容积(展馆面积)没有扩大的矛盾。客观地说,尽管本届车展参观人数远远超过了上届,但国展周边的交通等还是要远好于上届,在车展期间东三环主路基本上没有出现严重堵车。原因自然是,主办方与交管部门协同努力的结果。
即便这样,来自车展最多的抱怨还是场地太小,不论参展商还是观众。甚至有媒体发出了场地制约将成为北京车展向全球性大车展发展“绊脚石”的担心。实际上,全球化大车展单从面积或者说参观人数来确定的话,北京车展规模已经达到了。
其实,全球化的大车展,除了日内瓦车展外,其他各大车展都有很强的地域特征。从德国、美国到日本,支撑这些车展成为“全球化”最关键的因素绝对不是展览场地的大小,而是这些国家汽车产业的世界级地位。当然,好的场地和组织也是促成此事的必要条件。
本届车展开展后,媒体上声音最响,也是最受行业关注的并不是有多少全球企业把北京车展提升为A级车展,而是大家在云集名车的展馆内看到了近三分之一的车型属于我们的自主品牌。一汽、上汽、东风三大集体全面进入自主品牌队列;奇瑞、华晨、长城等每家都拿出了“过硬”的产品。其实,它们能否强大才是北京车展进入“全球性大车展俱乐部”的必需条件。
今天闭幕后,北京车展将彻底告别静安庄,这个孕育并支撑了9届北京车展的老国展,两年后不用再遭受来自各方指责;李书福也不用在昌平的吉利大学欲说还休地表达对主办方的不满。全新的、大的场地在顺义的天竺等待全球汽车企业的到来。
接下来媒体要讨论的,恐怕只剩下北京车展何时才能成为全球最大车展这个问题了。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