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当我们探讨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已经不能与汽车割裂开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汽车社会的和谐度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反思近期我国汽车社会遭遇的一次次不和谐阵痛,凸显出我国虽已从汽车保有量上快速迈过了汽车社会的门槛,但在配套法律法规、工作方法、思维意识等很多方面,却依然站在汽车社会的门槛之外,离和谐社会依然遥远。
遭遇三大瓶颈
中国汽车社会的提前启动,在给我们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意想不到的社会问题,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最突出的有三大瓶颈:
一是能源的潜在危机。目前我国机动车消耗了全国汽油总产量的85%,柴油总产量的42%。汽车将成为石油消耗增长的主要因素,使得我国能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据预测,2010和2020年机动车的燃油需求分别为1.38亿吨和2.56亿吨,为当年全国石油总需求的43%和57%。由于国内的石油储藏量和开采量有限,新增的石油需求将越来越多地依赖进口。高对外依存度将影响国家的石油安全。
二是空气污染。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我国汽车污染物排放总量也日趋上升。近几年一氧化碳年排放量已超过3000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也达到了380万吨。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市区,机动车排放已经成为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污染物的第一大污染源。
三是交通堵塞。目前,在交通高峰期,北京市区一些主要道路的汽车均速在每小时11公里左右。职工上下班时间路途所占用的时间由10年前的54分钟延长到65分钟。由于交通拥堵,常常是过去几十分钟的路程要走上几个小时。原本便于出行的代步工具却成了制造交通堵塞的“移动路障”。
“不和谐”音符多多
目前中国车市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和谐。比如中国汽车自主开发能力不强,汽车安全以及非理性的消费观念等等已经成为和谐社会发展的拦路虎。
汽车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产业。“十一五”规划中特别强调了自主创新,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且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改变目前我国汽车自主开发能力不强状况,不仅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而且是关系到整个社会和谐程度的一件大事。
汽车安全是造就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因素,目前我国交通事故发生率在世界各国中居于前列,万人死亡率高达万分之十,比欧美万分之二、万分之三的比例高出很多。导致这种情况的因素很多,与汽车本身的安全性能、道路管理、道路设施、大众安全意识、交通安全法规的教育等都有关系。其中,跟汽车本身的安全性能的关联度为10%左右。
汽车消费的不和谐。现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观念越来越成为破坏车市和谐的重要因素。相互攀比成风、不看油耗只看排量。更何况大部分消费者并没有足够的购买力,这样的消费观念亟需正确引导。
亟待解决的课题
汽车业在酝酿“汽车和谐社会”新思路时,却遇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是汽车产业内部,如何解决汽车自主研发与合资引进的和谐;各种经济成分的和谐;产业发展速度、规模、效益的和谐;汽车业内价值生态的和谐。
二是汽车产业发展与社会和谐,与自然环境、城市化进程,三农问题解决相和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研发和可行的应用方略;汽车与交通和谐互动;高科技与我国经济消费发展水平的适应性;国家扶持农村的宏观政策给汽车业带来的商机;汽车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等等。
三是如何倡导理性消费文化,避免“矫枉过正”。防止攀比追求豪华,铺张浪费的消费心理。提倡绿色消费,和谐消费。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汽车消费文化,为民族汽车产业的发展服务。
四是构建“汽车和谐社会”,对汽车企业意味着需要转变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精细、精准、节约型转化。汽车企业如何结合自己整个资源链的供给状况,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种资源利用效率将是一道绕不过的坎。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