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度车型”评选活动到今年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但无论是读者、同行还是厂家仍然会经常提出类似下面的问题:“为什么你们的评选只有一个获奖者,而不像很多评比那样多设几个奖项?”“2006年评的奖为什么叫‘中国2007年度车型’?”“你们怎么保证做到自己宣传的‘公平、公正、公开’?把10万元价位的车和50万元、100万元价位的车放在一起比公平吗?”让我们看看“2007中国年度车型”评选活动到目前为止的进程,也许能为这些问题找到合理的答案。
天上不会掉陷饼
“中国年度车型”脱胎于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汽车期刊Motor Trend的“Car of the Year”评选活动。此项评选诞生于1949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汽车评选活动之一,经过近60年的成长和完善,其评选机制和评选结果在北美市场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汽车族》杂志于2002年引入了此项评选活动,采取了与Motor Trend的“Car of the Year”评选相同的“三个原则、十项标准”(但也根据国内的汽车市场进行了适当调整,例如民族品牌相对于进口品牌的市场影响力,这是美国的汽车评选不会考虑的因素)。确实,把一辆价格不到10万元的紧凑型两厢小车和一辆价格数十万元的豪华轿车放在一起比较似乎是不大公平,但“领先性(Superiority)、重要性(Significance)和价值(Value)”这三个基本原则就可以让他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领先性”重点考察的是一辆车工艺的优秀程度、设计的先进程度以及安全性,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外形、动态表现、车内布局、油耗等也都在考虑之列;衡量“重要性”的指标是要看一辆车是否很好地执行了制造商当初为他设定的任务,销量是其中一方面,更重要的要考查他为其所在的细分市场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对消费者的认知造成的转变程度以及对新产品发展趋势的影响。“价格的优势”和“所具备的价值”似乎是一对矛盾体,但“价值”在这里的含义更广——可以将它近似地看成“性价比”:价格较低的车也许有他的优势,但一辆价格更高、却能提供更优秀的性能和制造质量、更好的功能性、更低的使用成本和相对更高的二手车转售价格的车也能在这个项目上得到更高的分数。至于十项标准,即风格与设计、制造水平、配置与革新、空间与舒适性、安全、发动机与传动系统、性能测试、路试、价格与价值、重要性则是上述三个原则的具体表现。在过去的四届评选中,“中国年度车型”的得主都证明了这一评选机制是公平、公正、公开、专业的,对中国汽车工业和汽车市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中国2007年度车型评选共分为三个阶段:一、根据杂志社公布的“入围标准”、以往的试驾和上市后的市场表现,从所有2006年推出的新车型中确定“入围车型”名单;二、对“入围车型”进行集中评选,包括静态考察和驾驶感受,确定十款“实力车型”;对“实力车型”进行深度测试,包括场地性能测试和日常道路驾驶,并召开评选会,确定“中国2007年度车型”这一惟一大奖的得主。其中与往届最大的不同在于“实力车型”的评选。过去几年,都是对所有入围车型进行全面的测试,而2006年中国市场上推出的国产新车和改款车型超过了50款,最终确定的入围车型也达到了24款(能以接近2:1的比例入围,“入围就是荣誉”着实不假),为历年中国年度车型评选之最,为了让评委对真正优秀的产品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了让这些产品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今年增加了“实力车型”评选的环节。但没有想到的是,原本以为可以轻松产生的十款车型,最后也开始争执不下,形成僵持局面。
苦并快乐着
今年入围的24款车型代表性较以往历年都更为广泛,从自主品牌到合资品牌,从5万元级别的入门车到几十万元的豪华车,其中还甚至包括了2款美国“Car of the Year”大奖得主。能够在同一时间,同样的场地条件下对这些入围车型进行测评对所有评委来说既是辛苦的,更是光荣的。为了避开北京的交通高峰,评委们测评时间的安排是“早出晚归”。特别是集中测评的几天,清晨6点,包括工作车在内的车队就从杂志社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如此多的新车集中出现,令大厦的工作人员和早起上班的行人都露出了惊异的表情。这样大规模的驾车出行在杂志社也是从来没有过的。天公不作美,有天赶上了降温,到达目的地后从车上下来,没有添加衣物的同事都冻得瑟瑟发抖。有人想回到车里打开空调取暖,但遭到了测试总监的禁止,原因是为了保证测试的公平,要让所有的车辆都尽可能有相同的初始状态。场地里的条件又无法提供热水,没法子,都冻着吧。
评选试驾开始了。虽然赛道足够长,24辆入围车型也全部到场,但为了保证安全,赛道上最多只能同时有三辆车。于是评委大致分为了两组,一组在赛道上驾驶,考验车辆的动态表现,而为了对各款车有即时、直接的比较,这组评委尽量是“歇车不歇人”,结束一辆车的试驾后立即换上下一辆,同时还要通过对讲机与其他驾驶过这辆车的人进行交流、讨论。另一组则对没有上赛道的车进行静态的体验,包括造型风格、做工、用材、内室布局、空间设计等项目,做笔记、讨论、甚至是争论,俨然把最终的评选会提前召开了。所有人员中与众不同的是摄影师,其他人双手离不开的是笔、本和方向盘,他手中则始终握着照相机,一会儿跑到看台最高处,一会儿趴在草地上,一会儿站在赛道旁,一会儿来到评委的身后,把一辆辆车和评委的一个个工作环境用镜头忠实地记录下来,可以说是整个评选活动中最辛苦的人之一。对此他没有什么抱怨,不满意的就是赶上不好的天气,昏黄的光线给拍摄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忙碌中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的,转眼到了中午,为了工作不正点儿进餐对于《汽车族》的员工来说是常事,可饥饿的状态对于开车来说是一个不安全因素,何况还有特邀的评委老师。离试车地点最近的饭馆距离在3公里左右,20多人往返一趟加上吃饭起码要一个半小时,这点时间对一天的生活来讲不算什么,但对于集中试车的工作来说就太宝贵了,因此事先制订的计划就是“就地解决”,负责后勤的同事用保温桶带了快餐,遗憾的是放在保温桶里的汉堡因为天气太冷也都快凉透了。
下午的天气越发阴霾,还好,没有到影响试车的程度,天近黄昏,滴滴答答掉起了雨点,第一天的工作也按计划顺利进行。接下来的几天天气好转,几乎无风,暖暖的太阳照着,让大家的工作热情也格外高涨,特别是周末(虽说经过了一周的工作都该在家睡个懒觉,但周末加班对于《汽车族》来说也是家常便饭),进度提前,午饭过后没多久就结束了全部车型的个人体验。但是第一阶段的工作还没有结束,确定10款“实力车型”才是这些天的最终目的。“评选会”就在赛道旁的休息区举行,评委们先是根据几天来个人的感受投出自己名额为10辆的选票,然后对得票相等、存在一定争议的车型进行讨论,客观数据、主观印象、试车笔记都成了各人的论据,讨论中有的人被说服了,改变了自己当初的结论,有些人则毅然坚持,使得讨论有时变成了争论,大家说话的调门也高了起来。讨论开始时还是艳阳高照,到最后话题集中在一两款车上时已经要把眼睛贴近笔记本才能看清上面的字了。当“实力车型”新鲜出炉时,西边的天空已经只剩最后一抹光亮,收尾工作是在车灯的照耀下完成的。回到杂志社,放置好车辆,再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准备好器材,已经过了晚上9点,有人提议为了庆祝第一阶段顺利进行去搓一顿,但也有人已经累得不愿多说一句话,只想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养精蓄锐去了。
经过多天的调整和准备工作,第二阶段即对“实力车型”的深度测试随后开始了。首先进行的是场地性能测试,也就是和往年一样,到交通部试验场进行加速、制动、绕桩等项目的测试。这一环节需要多人参加,但真正辛苦的只有测试总监刘宇一个人,因为为了保证测试的公平和结果的可比性,所有车辆的测试都要由同一个人来完成。性能测试对绝大多数业外人士来说是一件神秘又充满诱惑力的工作,但对试车手来说却是极其枯燥又充满危险性的,因此车手不能长时间连续测试以免造成过度疲劳。还好,接连几天的天气帮了大忙,晴朗,温度适中,又没有风,一切条件都符合测试要求,进度自然是顺利完成,“实力车型”在极限状态下的性能数据摆在了评委面前。
难以预料的结果
精彩的故事总是出人预料。也许1/24的机会对每辆车来说意义不大,但10/24确是任何有雄心壮志的车型不能放过的。有意思的是,从中国2007年度车型评选的一开始,印象中强弱分明的局势忽然变得不明朗起来。天津一汽威志首先让我们身材最高,体重最大的评委露出了诧异的表情。在他的强力推荐下,众评委纷纷上阵,让这队车中价格最低,个头最小的自主品牌车型出尽了风头,成为24强中的第一匹黑马。好戏只是刚刚开始,像长安沃尔沃S40、一汽-大众奥迪A4、广州丰田凯美瑞、上海大众帕萨特领驭、上海通用君越等车型有出色表现并不令人惊讶。但奇瑞A516、中华骏捷、海马汽车福美来二代等自主品牌车型在性能和品质上的飞速进步却着实使人倍感欣慰。在接近极限驾驶状态下,他们的从容与稳定与5年前中国年度车型评选时自主品牌车型的表现实在不可同日而语。昌河铃木利亚纳两厢是被很多评委寄予厚望的一款车,从设计制造到道路的操控表现,他充分展示了铃木小型车制造的功力。在这方面表现成熟稳定的还有来自国内著名的厂商的三款产品:北京现代雅绅特、东风标致206以及广州本田思迪。就像福克斯两厢与Civic那样性格迥异的表现,在24款入围车型中,尽管很多车型风格不同,诞生背景不同,价格也是大大不同,但他们无疑都已经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任何一款车都有问鼎车市的可能,从他们中间要挑选出10款车来竟然也成了令人头痛的事情,更不用说挑出一款中国年度车型了。站在技术的角度,无论是哪个级别的车型,各厂家的能力都已经十分接近。通常情况下,中国年度车型评选并不是要分出哪个车型好过哪个车型。不同档次的新车放在一起,需要衡量他们在各自级别中的地位。同时,对中国的汽车市场和消费者更具引导或者影响作用的车型会占据更有利的位置。今年入围的24款新车型反映了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中低端车型成为主流,而各车型整体品质也都有明显提升,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取向。尽管抉择变得艰难,但“入围就是荣誉”在今年的评选中得到了良好体现,这无疑是中国汽车市场进步的重要标志。
正如前面提到过的,“中国年度车型”评选不是对比测试,更不是高性能车的评选,因此这些客观数据只代表了车辆很小的一个方面,毕竟绝大多数车主不会拿着自己的爱车到赛道上比试,下一步的日常道路试驾和综合各方面的评选会才是“车坛奥斯卡”这一年度盛事最终的重头戏,让所有的参与者——包括全体顾问评委和杂志社的所有员工充满了期待。谁能在新车型的推出数量创中国历史纪录的2006年成为最大的赢家?一个月后《汽车族》“中国2007年度车型”的揭晓将会告诉您答案。
(责任编辑:张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