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了发动机断供的威胁,经历了市场低迷的考验,但这些困难一一被中国重汽化解,反而促成了其2006年的大发展。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记者 马 蕾
从一个5年前濒死的老国企到今天边边角角都洋溢着勃勃生机的大集团,中国重汽势必将成为变革时代昭示着国企改革成功的符号之一。
扭亏为盈早已成为过去的话题,不再新鲜。如今挂在重汽员工嘴边的都是“自主创新”、“国际化”、“世界知名重卡”……这一个悄然平静的变化背后,蕴藏着的中国重汽起死回生的不凡历程,也表明中国重汽早已跨过谋生存的第一阶梯,步入了求发展的第二阶段。
2006年的中国重汽,遭遇了发动机断供的威胁,经历了市场低迷的考验,但这些困难一一被中国重汽化解,反而促成了其今年的大发展:前9个月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产销总量,1至10月份,中国重汽累计生产整车47683辆,同比增长46.25%,销售49745
辆,同比增长44.66%;上半年成功切换发动机,截至10月底已销售55000台左右,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过了60%;市场占有率增幅列全国同行业第一,效益也是全国重卡企业中最好的。
10月7日,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在公司内部召开的第三次工作会议上趁势给大伙儿鼓劲儿:“再接再厉、加倍努力,决战四季度,确保完成今年产销6万辆的目标,为明年更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功换“心”
相反相成,这个凝结着辩证思想的词汇很是经典,有时候看似坏事,顺势一变却也能成为有利的事情,中国重汽发动机的推出也许可以算作解释相反相成的一个很好的案例。
去年年底,一场潍柴断供中国重汽发动机的事件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作为潍柴的第一大用户,中国重汽每年的需求量都在四、五万台,面对潍柴的断供,中国重汽如何度过危机?就在很多人为中国重汽接下来的发展担忧时,潍柴的做法开始促成中国重汽全力打造自己的重卡“心”。
2006年4月18日,经过短短几个月的研发,中国重汽自己的“心脏”终于实现量产,对于中国重汽来说,发动机的成功切换意义重大。“我们有没有自主创新的能力,有没有应对复杂的、危急的、艰苦的事态的能力?发动机的成功切换解决了中国重汽上上下下的信心问题。我们市场没有受到影响,效益提高了,利润增长了,发动机是最大的一个增长点。这件事提升了我们这支队伍的战斗力,提升了我们对企业的认识,同时也是企业执行力的充分体现。”马纯济对本报记者表示。
中国重汽推出的重型汽车发动机在动力性、燃油消耗、噪音、排放等重要指标上大大超过原斯太尔发动机,百公里油耗降低3升多。发动机切换成功后,中国重汽的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目前,中国重汽节能2号发动机推向市场受到了用户欢迎、共轨欧Ⅲ发动机试验成功并投放市场、410马力等大马力宽体发动机也进入了准备阶段。
马纯济说:“不光是发动机,还有整车,我们2008年要基本达到国际水平,外国人做不到的我们也要做到,使我们的企业真正成为国际先进的企业。”
全速前进
在济南技术中心的会议室,记者与蔡东相对而坐,说到开心处,会议室不时会响起蔡东爽朗的笑声。在这位对市场和产品有很深研究的中国重汽总经理眼里,2006年对于重汽的发展具有关键意义。“意义主要体现在我们在自卸车和搅拌车领域实现了新突破。”蔡东说。
一直以来,中国重汽是以牵引车为主的重卡企业,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需要再有一个增长点来满足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于是中国重汽在自卸车领域找发展。蔡东告诉记者,2006年中国重汽在自卸车领域有了突破式发展,已经达到目前总销量的45%,与此同时,在搅拌车领域,由于中国重汽强大的竞争实力和带头作用,已基本将日本同业竞争者挤出了市场。
目前中国重汽已经形成了HOWO、斯太尔王、金王子、黄河将军、豪运、豪骏9大系列1700多个车型,为市场销售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产品支持,成为国内驱动形式和吨位覆盖最全的汽车生产企业。技术专利申请总数达700多项,位居汽车行业之首。
在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的同时,中国重汽坚持高质量低成本战略,全面实施“精品工程”,目前,中国重汽整车装调质量已达到AUDIT评审分值在480分以下,接近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发动机大修里程已达到80万公里以上。企业内部的质量提升也取得较大成绩,尤其是在主要总成质量控制方面成绩不小。
10月26,济南桥箱厂作为行业内第一家顺利通过TS16949认证的企业接受了外方审验机构的颁牌,其他总成包括发动机在内也正处于贯标之中,关键总成方面的质量提升,为中国重汽整体实力的提升夯实了基础。为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蔡东告诉记者,重汽正在把六西格玛的管理方式引入到发动机厂的管理中。
国际市场开拓措施有力,不断取得新突破,目前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国际化市场营销网络,形成了前独联体国家、东南亚地区、中东地区和非洲四大出口板块。2005年,出口整车4930辆,创汇1.32亿美元,今年1至10月份整车出口6318辆,创汇突破2亿美元。
中国重汽的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也受到了政府的认可,2006年7月1日,中国重汽党委作为山东省推荐的仅有的三个企业名额中的一个,被中组部正式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
备受关注的上市事宜也正在积极推进之中,对于立志成为世界知名重卡企业的中国重汽来说,“上市融资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建立新的机制和国际接轨,成为一个新型的企业,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新平台。”
面临挑战
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支好的员工队伍是中国重汽能够在今年重型汽车需求极不稳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生产经营取得快速发展的基础;快速适应市场需求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是中国重汽销售收入和利润实现大幅增长的关键。但是必须看到,正在到来的重卡时代这一大环境,给以真正重卡产品为主导的中国重汽提供了一个好的市场气候,这也是其今年取得好成绩的一个因素。
这个因素一方面使中国重汽占了先机,另一方面也给中国重汽带来了挑战。
面对市场需求的转换,尽管在19吨以上的重卡产品中,重汽目前保持绝对优势,但一汽和东风已经将目光瞄准了真正的重卡领域,伴随其产品及营销理念在摸索中不断成熟,其竞争势头不可小觑;还有来自“一母同胞”的陕汽和重庆红岩,虽然他们的量不及中国重汽大,但今年的增势也比较明显,将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此外,重卡作为生产资料,其受国家政策、能源价格甚至节能技术的影响较大,尽管中国重汽在此方面颇有心得,但随时而来的市场波动,对中国重汽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事实上,目前在国内真正重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重汽应该不再满足于将竞争对手定位于国内企业,以国际化为目标的它应该将更多的目光对准在华的跨国卡车巨头。早在前些年,曼、雷诺、沃尔沃、奔驰等跨国卡车巨头就开始谋求在中国跑马圈地,或出卖技术或成立合资公司,它们的产品大都处于重卡产品金字塔的顶部,是高档高端的代名词。
中国重汽目标是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企业,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尽快和国际接轨,达到国际化水平,将国际知名的世界重卡视为竞争对手,有助于更快地向目标看齐。当然,真正达到国际化水平对于中国重汽来说毕竟要有一个过程,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我们毕竟看到了中国重汽在迈向国际化的目标中所做出的努力,我们期待世界500强企业中将出现中国重汽的身影,这一天也许就在不远的将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 (责任编辑: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