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意大利本部重振声威,菲亚特集团也能腾出更多的精力和资金用于开拓中国市场。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记者 周 洁
曾经在沉默中错过中国车市“井喷”的菲亚特今年出镜率高了不少。
先是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新车“派朗(派朗新闻,派朗说吧)”高调亮相,紧随其后,在菲亚特集团董事长蒙特泽莫罗的陪同下,意大利总理普罗迪亲自参观了其在中国惟一的轿车合资公司——南京菲亚特,蒙特泽莫罗趁势宣布了2010年南京菲亚特产销将达30万辆的战略目标。 一个月后,韩同安取代马思博,成为南京菲亚特的第二任“洋帅”,再次掀起换人风波。10月31日,菲亚特集团和仅与南京相隔200余公里的奇瑞签定合作备忘录,向奇瑞购买1.6升和1.8升汽油发动机,并将搭载在中国境内外生产的菲亚特汽车上。
这些动作可视为菲亚特集团要在中国重新布局、加速复兴的信号。
总部复兴
很明显,菲亚特集团正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中国市场。这首先得益于意大利本部今年以来实施“复兴计划”所取得的巨大成功。10月份,意大利菲亚特汽车销量增长27.45%,达9834辆,占意大利市场46.64%的市场份额,较2005年同期41.04%的市场份额有较大的提高。
在新款Grande
Punto、Panda以及阿尔发·罗密欧159等车型优异的市场表现带动下,意大利菲亚特集团汽车业务从困局中脱身,并连续4个季度实现赢利。从2006年上半年意大利本土销量统计来看,菲亚特Punto和Panda注册量分列第一、二名,合计达11.76万辆,占菲亚特品牌注册总量的72.3%。
然而,与菲亚特集团触底反弹后势不可挡的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意大利本土市场持续走低。这让菲亚特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海外,通过寻求更有潜力的市场来释放自己在家门口释放不出的能量。
无数竞争对手在中国创造的奇迹让菲亚特坚信,中国市场大有可为。尽管一路走来磕磕绊绊,但是有着百年历史传承的菲亚特对处理危机很有一套,目前正在发威的“复兴计划”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且随着意大利本部重振声威,菲亚特集团也能腾出更多的精力和资金用于开拓中国市场。
显然,意大利人也终于意识到,这些年来因为固执己见而吝于投放新车,最终伤害到的仍是自己的利益。所以,在新车“派朗”上市时,南京菲亚特前总经理马思博极力强调,到2010年之前,南京菲亚特每年至少向市场推出1款新车型,今年是“派朗”,明年将是“多宝”。据南京菲亚特商务总监景伯青介绍,目前有关“多宝”投产的各项工作也已经开始按计划稳步推进了。
化解矛盾
今年以来,南京菲亚特一改往年的颓势,姑且不论新车“派朗”市场表现如何,光是难产多年的新车型终于瓜熟蒂落,就足以说明中意双方在化解矛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意方紧握合资公司最高话语权等种种迹象仍旧表明,意大利人对中方的不信任感仍未完全消融,但是他们正在努力尝试用新的方式加强双方的沟通。
这种改变只有包括南京菲亚特在内的菲亚特集团中国区员工体会最深。11月1日,50名菲亚特中国区员工的优秀子女获得了首次由菲亚特集团赞助的一共25万元人民币的奖学金,其中,南京菲亚特共有14名子女获此奖励。50份奖学金中,2006年优秀中考生为38份,每份奖学金为3800元,优秀高考生12份,每份奖学金8800元。
虽然菲亚特奖学金从1997年起已在全球持续举办了10年,但在中国设奖还是第一次。颁奖仪式非常隆重,菲亚特集团副董事长约翰·艾尔坎(阿涅利家族继承人)也亲临现场,菲亚特集团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可见一斑。
马思博在任时曾向记者透露,意方也已经意识到中外双方在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企业发展的大碍,他们正在努力化解这种矛盾。“经过磨合,我们发现虽然中意两国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存在很多的共同点。我承认中国文化有些难以理解,但是我们正在努力。”
尽管如此,菲亚特与南汽之间的关系仍然很微妙。一方面,急于求成的菲亚特仍然不满目前的销售状况,另一方面,对于南汽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自主品牌名爵上的做法,菲亚特也颇有微词。
换帅风波
南京菲亚特的这些令人感到惊喜的变化几乎都是出现在马思博上任后,所以留给外界的印象就是虽然“洋帅”掌印有抢夺中方话语权的嫌疑,但是对处于非常时期的南京菲亚特来说,菲亚特集团的“铁腕政策”的确对解决新车推出难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市场风云变幻,新产品推出的速度明显增快,菲亚特非常清楚,如果新车型投放的速度仍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那么它那块“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就有毁在中国的危险。
然而,就在马思博逐渐给人们以信心的时候,曾在南京菲亚特频繁上演的“换帅”一幕再度重演。南京菲亚特对此事的官方解释是,马思博已按原定计划完成了其第一阶段的工作,现阶段由继任的韩同安带领一个高效、年轻的团队去迎接挑战。换句话说就是,“换帅”一举是菲亚特整个中国战略计划的一部分,但是对南京菲亚特这样一个曾经频繁换人的企业来说,即使是正常的人事调动也难免会令人产生其他联想。
不难理解菲亚特迫切希望在中国市场重振雄风的心情,“换帅”也是为了进一步加快其在华发展的步伐,但是这并非解决菲亚特在华困境的良方。
2007年,南京菲亚特的工作重点是品牌打造、新产品引进、经销商网络建设、职业化团队建设和流程优化。毫无疑问,这些都是菲亚特在华重布新局必须解决的问题,但是高傲且固执的意大利人仍然忽视了本土化的重要性。
事实上,但凡在中国市场上大获成功的跨国公司无一不是本土化战略的坚决拥户者。可以说,菲亚特的孤芳自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在华触角的深入。
代工模式
由于近几年菲亚特本土失陷,无暇顾及海外市场的发展,南京菲亚特目前仍然面临产能不足、进口件受限、经销网络不强的问题,其销量成绩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但是30万辆的销量目标是菲亚特集团董事长当着意大利总理的面立下的“军令状”,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这样问题就来了。南京菲亚特目前只有1条生产线,仅能生产1.3L、1.5L、1.7L排量的车型,而大部分技术骨干又被南汽名爵项目组抽走。在这种情况下,要完成2010年在华销售30万辆的目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菲亚特大规模地投资建生产线,不仅短期内不能收回成本,而且以南京菲亚特目前的实力也难以承担扩建产能可能带来的风险。
为了规避这种风险,同时又能如期实现目标,菲亚特开始在中国本土寻找代工伙伴。与南京菲亚特同饮长江水的奇瑞年底就能形成整车70万辆的产能,此外还具备12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可是按照奇瑞的规划,明年其产能的最大化利用仅达60万辆,闲置产能对预备在2007年上市的奇瑞来说也是一种拖累。
在这种背景下,双方一拍即合。经过半年多的谈判考察,菲亚特集团与奇瑞在11月初签定了购买其10万台发动机的合作备忘,最终的供应协议也将在年底签署。
然而,这仅仅是双方合作的开端,菲亚特的合作目标不止是在动力总成方面。有消息称,双方已经初步达成了“奇瑞为南京菲亚特代工生产新车型”的规划。如果一切顺利,南京菲亚特未来的一些新车型将放在奇瑞生产,然后由南京菲亚特负责销售,车头挂的仍是“菲亚特”的标识。同时,这也意味着菲亚特在华布局将发生重大变化,这个野心勃勃的跨国公司将在离南京不远的芜湖获得一个新的生产基地。
从享誉全球的法拉利、南旗亚、阿尔发·罗密欧等豪华品牌到风靡世界的经济型家轿,菲亚特积淀百年的产品、品牌库中,仍有许多可供挖掘的、适合中国市场的车型。如何在开拓中国市场、重塑品牌形象的过程中用好这些车型,如何做好本土化,将是菲亚特复兴中国市场成败的关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 (责任编辑: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