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北京国际车展上以M3轿跑车而扬名车坛的华晨汽车近日又传出好消息:11月27日,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祁玉民率队亲临德国不莱梅,与欧洲大型知名物流公司HSO汽车贸易公司一次签署为期5年,共15.8万辆中华轿车的出口协议。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单笔出口量最大的一次,也是民族品牌汽车首次大规模登陆发达国家市场。
据华晨有关人士介绍,华晨签下这个数额惊人的大单子,前后用了两年时间。2004年,华晨的一位外国经销商在法兰克福车展上展出了中华轿车,引起了HSO公司高层的注意,他们开始与华晨联系,并到沈阳的华晨工厂进行了多次考察,对华晨的研发与生产实力表示信服,随后又在德国对中华轿车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其中包括严格的整车安全碰撞试验,而中华轿车都达到德国的品质要求,HSO这才下定决心与华晨签署了代理销售中华轿车的协议。按照协议,华晨在今年内将向德方交付3000辆中华轿车,明年为1.5万辆,以后逐年递增,5年内将共向德方交付158000辆。目前有40辆已运抵德国,在12月底之前,还将有近3000辆中华轿车在大连启运出海。
至于中华在德国的销售价格,华晨有关人士表示,售价完全是HSO公司根据他们对德国市场的判断决定的,据外国媒体报道是19000欧元,按照目前的汇率计算,这个价格要远高于中华轿车在国内的售价。
自主品牌壮大迎来出口高峰
对于中华大批量出口德国,业界反响强烈。有专家表示,中华轿车能进入世界汽车发祥地的德国,这不仅是华晨汽车自身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民族汽车品牌实力增强的一个突出表现,同时,它也是自主品牌大规模出口的一个范例。
近两三年来,为增强国产车的竞争力,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国产车出口的政策,并在今年确定了一批国家整车出口生产基地,对奇瑞等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随着奇瑞、吉利、长城、华晨、哈飞等自主品牌的实力不断增强,我国的整车出口也在迅猛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出口总额229.21亿美元,同比增长44.34%。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徐长明曾预测,今年国产车的出口有望突破20万辆。
然而,仔细分析中国汽车出口市场分布图,形势却不容乐观:我国民族汽车大部分出口流向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不发达国家市场,产品长期难以摆脱“低质、低价、低端”的形象。尽管近年来不少自主品牌对欧美市场发起了一轮又一轮冲击,但一直未能获得实质性突破。此次中华轿车登陆德国市场的成功,将会给本土企业打上一针强心剂。
上汽、吉利等推迟进军欧美市场
但是,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于中华的出口,也不可过分乐观,国产品牌汽车要真正进入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国际车展上,上海汽车执行副总裁菲利普·墨斐就向媒体宣布,上汽向欧洲和美国出口基于罗孚(Rover)核心技术开发的自主品牌汽车的计划已推迟。墨斐说,“目前我们最为熟悉的国内市场异常火爆,我们不认为现在就急于开拓国外市场有何实质意义。”
与此同时,中国另外两家自主品牌汽车制造商———奇瑞和吉利也于日前推迟了进军美国市场的计划。奇瑞已终止与美国梦幻汽车的合作,不再急于进军美国市场,而计划与克莱斯勒合作,为其代工生产小型车。而吉利则把进军美国的日程表推迟至2009年。
业内专家认为,撬开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市场,日本车用了整整15年的时间。即使丰田在北美乃至全球的发展已经如日中天时,它在欧洲却不得志。而在欧洲市场称王称霸的标致雪铁龙,至今未能打开美国市场。中国本土的汽车品牌无论在技术、制造和品牌方面都不占优势,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主要手段还是低价格。因此中国的企业要想在整体上对欧美厂商产生较大威胁,中国汽车制造商还需要10到15年时间。如果要在价值链上全面整合汽车制造企业,其所需的时间将比想象的更为漫长。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