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北京车展,一片喧闹声中,中国车市冬天里的一把火开始熊熊燃烧。背靠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作为按照WTO协议中国车市已经开放到极限后的第一个国际级别的车展,北京车展铆足了力气绽放,艳光四射之中又一次印证了一个超级大卖场的魅力。
“中国人更热情,场面比其他国际五大车展更热闹。”多位全球汽车巨头老总微笑着,但是,和其他的国际级别车展不同,这里,本质上是个交易场所,而非展馆,每个展台的劲歌热舞绝大多数与品牌形象无关,而更像一个个促销表演,虽然北京车展努力与顶尖技术和顶级艺术扯上点关系,但到处充斥着的金钱味道瞬间就把它们冲淡,在很多人眼里,闪闪发亮的汽车无异于闪闪发光的银子,厂家如斯,消费者亦如斯。一叹:参展商多为卖车,车展观众多为消费者,真正的车迷寥寥,全球首发的车型也寥寥。
也正是因为对汽车缺乏真正的狂热,北京车展也许也正在逐步丧失其内在的推动力,因为时至今日,即使于普通观众而言,汽车早已不是稀罕物儿,甚至顶级豪华车在一些大城市亦已司空见惯。与此同时,各个城市的车展遍地开花,北京和上海不算,广州、长春、杭州、成都、重庆、天津等车展都初具规模,而其他大大小小的汽车展览更是不计其数,试问如此频密的车展下,这些屡见不鲜的车型如何激起观众的热情?
在北京车展刚刚摆出一个国际级别车展的POSE之后,就不得不面对失去国内观众的风险,虽然中国人口众多,潜在观众众多,但是,十年之后,甚至如其他国际车展一样,百年之后,北京车展的核心竞争力又在何处?靠叮当作响的银元可以支撑一个卖场,但是否能支撑起一个展览?
万幸,今年北京车展上仍然万头攒动,在寒冷的冬天里仍然有挥汗如雨的热度。
然而,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一把火的热量,能否温暖整个冬天。北京车展的火热能否让整个中国车市继续“井喷”,继续“超常规”发展。
在北京车展的前前后后,很多经历了家电业和IT业中国式发展的人都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一些危机元素:激烈进行中的价格战,油价上涨,国家宏观调控预警和2006年回光返照般的再度井喷以及核心理念缺乏的车展盛筵,这一切似乎都是“灾难到来”预言上演的开始。
显然,北京车展即使真是一支强大的兴奋剂,也很可能无力延续2007年后中国车市继续火爆,因为汽车业正在走下神坛。
在中国快速进入汽车社会的进程中,汽车已经由“身份的象征”逐步变成普通消费品。如同1990年的“三大件(电视、冰箱、洗衣机)”,虽然其中豪华品牌的价码仍然让普通消费者可望而不可及,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汽车已经不再是这个民族的消费图腾,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消费者正在丧失最初面对汽车的狂热,消费上逐渐变得冷静下来,理性起来,而这一次,是真正的冷静和理性。
这样的冷静和理性来之不易。在一些大城市里,很多时候,拥有汽车已经与出行方便无关。以北京为例,一个消费者购车后哀叹:与之前相比,自己需要提前半个小时上路,这样,比以前早到办公室一小时,但如果不提前半小时,肯定就会迟到。该消费者现已经放弃开车上班计划,继续融入公交大流中。
所以说:汽车走下神坛之后,中国车市将从超常态发展变为常态发展,虽然在具有强大购买力的中国,汽车销售仍将可能持续增长,但只是一个正常的增长曲线,再无井喷和小井喷的突兀跳跃。而在这样的稳步上升中,汽车制造商将体味到卖车和销售的区别,销售和市场的区别,也将体味到品牌的塑造对于销售多么重要。和消费者一起,中国汽车制造商稳步走向成熟。
如是,北京车展也许会成为一次绝对的喧闹,而汽车的消费图腾破碎之后,车市中,寒意终究袭来,在逐渐蔓延的寒意中,中国车市最终找到真实自己。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