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国汽车市场连续高速增长,需求总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汽车市场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我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市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2006年我国汽车市场总规模将达到700万辆,比第三位多出100万辆,稳居世界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汽车消费市场。 与此同时,我国汽车市场消费量占全球总消费量的比例也将由入世前2001年的4.3%迅速提高到2006年11%。
我国汽车市场地位的显著提升,使得我国已经成为推动全球汽车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我国汽车市场已经并将成为“6+4”为首的跨国汽车公司的全球重要战略市场和决战全球的战略支点。
注:如无特殊说明,文中均指国产汽车(不含进口)
中国汽车市场特点详解
■本报特约撰稿 张正智
在宏观经济向好的大背景下,2006年汽车市场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截至9月底,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500万辆,均净增100万辆以上,分别达到了528万辆和517万辆,同比增长均在25%以上;行业经济效益同比大幅度攀升;出口高速增长;预计2006年汽车产销量,将直接跨越600万辆台阶,跃升至700万辆台阶。
2007年,国民经济会继续和谐、平稳、高速发展,GDP增幅仍会在9%左右,汽车市场全年增幅预计不会低于15%,汽车产销量将会再跃上800万辆台阶。
特点一:中国汽车市场是发展中的市场
中国汽车市场是非成熟的汽车市场。与发达国家成熟汽车市场的显著区别是,市场以新增需求为主,更新需求次之;而成熟市场是以更新需求为主,新增需求较少。成熟市场规模是比较稳定的,非成熟市场是规模快扩张的。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680万辆左右,仅次于美国,稳居世界第二;其中新增汽车需求在600万辆左右,而更新需求不足100万辆。
由于中国经济呈两元结构,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城市与农村,贫富有差距,地广人多,使达到成熟汽车市场的时间要长,预测至少要20~30年时间。
中国汽车市场还是个多元化的市场,汽车产品需求档次多、品种多。由于中国人均资源相对少,所以经济环保型汽车是汽车市场需求主体。
由于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外方欲在中国获取最大利益,不但在高新技术上严控外溢,在销售、供应商选择、开发能力建设等方面也实施控制。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开发能力弱,制约了自主汽车工业的发展。
特点二: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快
查阅《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统计资料,中国汽车产销量达到100万辆的时间,是1992年,用了36年时间(是从第一汽车厂1956年正式出车算起);中国汽车产销量达到200万辆,是2000年,用了8年时间;从2002年开始,几乎每年都登上一个新百万辆台阶;2006年预测汽车产销量可能直接跨越600万辆台阶,登上700万辆台阶。
特点三:中国汽车产销量占世界比例逐年增大
中国汽车产销量占世界汽车产销量的比例近几年逐年增大。从1999年到2005年已增长了5.34%,预测2006年此比例将突破10%。另外,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净增量将占世界汽车净增量的6成以上。
特点四:乘用车比例逐年增大
进入“九五”、特别是“十五”以来,商用车占市场比例仍呈下滑趋势。预计2006年商用车市场占比例进一步下降至28.3%,而乘用车市场比例上升至71.7%(包括交叉型乘用车),基本接近汽车发达国家乘用车比例。
特点五:私人汽车市场发展快
2005年底,中国拥有汽车3160.7万辆,而私人拥有汽车1848.1万辆,占全国汽车拥有量的58.5%。汽车市场的消费主体,已由公款购车、集团采购为主,转向私人汽车消费为主,开启了汽车市场化的进程。
特点六:汽车商品出口发展快
前14年汽车商品进口总金额一直大于汽车商品出口总金额,而2005年发生了逆转,第一次实现了汽车商品出口额大于进口额的历史性转变。2006年,汽车整车出口预计同比增长200%以上,其他汽车商品出口形势也很好,且发展势头好。
特点七:中国汽车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
能源紧缺,价格上涨。2006年上半年,世界原油价格曾突破每桶75美元,进入下半年,呈回落态势,但总体趋势仍会是上涨的。
据专家预测,在较短的历史时间内,汽车仍将以石化燃料为主。2006年国内燃料价格几次上调,估计实施燃油税的时间不会再拖很久。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受能源制约的形势非常紧迫,所以国家大力发展汽车新能源的目标是2010年替代量不低于5%,2020年不低于20%。
环境污染严重,社会成本增加。大城市无论从污染物排放量还是从分担率看,汽车已成为主要污染源。从国外的生物实验结果看,汽车污染物对人体是有危害的。另外,汽车在生产过程中、报废处理过程中以及汽车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使社会治理成本增加。
汽车安全不容忽视。中国汽车保有量虽然只有3000多万辆,但每年因汽车肇事死亡的人数却高达10万人左右,给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这固然与道路、使用、驾驶等有关,但汽车的主动、被动安全性的提高,是勿庸置疑的。
另外,汽车产业应积极面对产能过剩苗头的出现,积极应对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市场结构、投资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 (责任编辑:王伟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