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进口汽车的管理逐步从直接管理转向以引导、规范为主的间接管理,目前进口汽车进入比较平稳的发展阶段
中国加入WTO后的5年,进口汽车并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也没有对中国汽车产业造成严重冲击。与此同时,随着进口汽车政策的逐步到位,中国对进口汽车的管理逐步从直接管理转向以引导、规范为主的间接管理,目前进口汽车进入比较平稳的发展阶段。
虽然汽车消费税和关税的调整给进口汽车市场带来了价格和结构波动,但总体来说,2006年中国进口汽车市场实现了在平稳中成长,并与国产汽车形成了“品种互补、错位经营”的局面。
5年来,中国进口汽车量与中国汽车市场基本保持同步增长,进口汽车总量基本保持在国产汽车产量3%左右的比例。与2001年相比,2005年中国汽车进口量增长了128%,与中国整体汽车市场144%的增长基本保持同步;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将比2001年增长199%左右,汽车进口量将维持在180%左右的水平。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汽车进口的结构更加合理。其中日本和韩国汽车逐步国产化,2.5L排量以下进口轿车的数量大幅降低,高档化趋势日益明显。进口较多的趋向于3.0L以上。其中,2.0L到3.5L层面的车型,高档车以德国车为主导,中高档以日本车为主导,韩国车主导低档车。
按照国别区分,原来日本、德国、韩国三足鼎立的局面被打破,现在逐步演变成为由德国一国独大的局面。
据中国汽车贸易中心机构的统计,1~9月份,德国轿车进口为4.39万辆,高居轿车进口第一的位置,占轿车进口总量的56%,比去年同期的39%上升了17个百分点;日本轿车进口量为1.25万辆,位居第二,占轿车进口总量的16%,比去年同期23%的水平下降了7个百分点。
在汽油轿车中,德国进口的1.5L~3.0L汽车占整个进口轿车的56%,占3.0L以上的63%,依然是高档轿车进口的主要国家。
越野车方面,1~9月份,汽油越野车进口量为6.44万辆,柴油越野车进口677辆。其中,从日本进口的越野车达到2.92万辆,占越野车总进口量的45%;其次是韩国,达到1.36万辆,占21%的份额;美国为1.83万辆,占18%的份额。日本和韩国是中低档及中高档越野车的主要出口国,美国、德国和英国则是中高档越野车的主要出口国。
在中国进口车发生变化的过程中,进口车型的变化也逐渐体现出来,国产依然空白的中高级越野车成为进口汽车的新亮点。这说明在中国的中高档越野车方面,国产车的竞争力还是比较低的。1~9月份,中国汽车进口总量约为国产汽车总量的3.1%,达到16.5万辆,同比增长44%,已经超过2005年的16.3万辆,月均进口量达到1.8万辆。
其中,轿车进口量为7.79万辆,约为国产轿车总量的2.8%,越野车进口量为6.51万辆,约为国产越野车产量的39.2%。
由目前的情势判断,中国国产汽车竞争能力逐步提高、车型空当在减少、成本优势进一步体现,国产汽车对进口汽车的替代作用进一步加强,进口汽车市场也将逐步细分,车型逐渐多样化,在高档化、个性化和差异化上对国产车形成补充。
与此同时,随着《进口品牌销售管理办法》的实施,跨国汽车公司会直接进入中国汽车市场并迅速发展网络。
但由于中国汽车市场整体处于高速增长、快速变化中,而影响进口车市场的因素又更多,例如订货周期因素、国产车替代因素、汇率因素、进口政策因素等,所以进口汽车市场相对于国产汽车市场而言,变化更快、风险更大。
因此,跨国汽车公司从进入初期就将面临市场研究、战略制定和进口车型及运作等一系列课题。
一方面,跨国汽车公司需要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制定一个动态的竞争战略,把自身优势与中国市场相结合;另一方面,需要第一时间收集相关市场变化的信息,包括市场面、政策面、汇率面及竞争对手层面的变化信息,并及时做出对策;同时,选择好的车型和好的运作模式也至关重要。
综合这些情况,我们预计2007年,虽然影响进口汽车的因素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包括国产车增长速度、进口车政策因素、汇率因素,以及国产车替代效果将进一步加强等因素,但进口汽车仍有一定增长,增速将维持3%左右的水平。
其次,车型走向仍是高档化、个性化、差异化、互补性,其中由于国产高档越野车的空白,越野车仍是进口亮点。
随着跨国汽车公司逐步立足中国市场,他们将进一步主导中国市场,进口汽车的销售网络也将因此更加完善。与此同时,经营进口车仍然存在较大的风险。
(作者系中国进口汽车贸易中心总经理)
来源:新汽车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