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兹全然撤退,也许是明智的选择。面对降低成本的压力,对他的继任者可能将是个考验,毕竟西欧汽车市场是一个极其成熟的市场
在2006年11月7日,欧洲第二大汽车生产商法国PSA(标致-雪铁龙)集团宣布,将任命空客前总裁斯特雷夫(Christian Streiff)为集团新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按照该集团的计划,其董事会将于明年2月正式通过这一任命。届时,现年52岁的斯特雷夫将接替让-马丁·福尔兹(Jean-Martin Folz)成为这家法国汽车制造商的新舵手。
在PSA集团的层面,这是一项酝酿已久的人事更替。早在9月8日,福尔兹本人就已透露将要离职的消息。对于明年初退休的原因,福尔兹曾表示自己在标致、雪铁龙集团首席执行官位置上工作了将近十年,新人接替有利于集团更新经营思路、获得更强的发展动力。
对这家低调的汽车公司而言,这样的解释或在计划之中。毕竟,西欧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处于白热化状态,PSA正面临的压力。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福尔兹也曾经与PSA共度辉煌。
福尔兹于1995年加入PSA集团,1997年成为集团总裁兼CEO。1998年,福尔兹开始成本削减战略,提高整个汽车装配线上的运作效率,同时,他又倡导“一个集团,两个品牌的”理念。在他的主导下,标致和雪铁龙品牌平台共享战略,大量节约了成本。
与此同时,PSA集团开始与国际上的其他公司合作,逐渐转型为一家全球化的汽车公司。1998年与福特汽车合作开发柴油发动机。之外,还继续与菲亚特在轻型商卡车领域的合作以及与国内竞争对手雷诺之间的关于发动机以及商用车领域的合作。1999年在巴西建设工厂,在他看来,拉丁美洲、东欧、中国可能是“较好的更迅速的机会”。近来,又在斯洛文尼亚扩建设工厂,同时又积极推动与马来西亚宝腾汽车的合作。
当福尔兹接管PSA时,其集团年销量只有210万辆,至2001年,年销量达到300万辆,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也从1997年11.8%增至2001年的14.8%。他带领PSA(标致-雪铁龙)集团取得巨大成绩,同时也为他本人赢得了巨大声誉,并被福布斯评为2001年度商业领袖人物。
历数福尔兹当政期间的举措,有两点不得不提。
其一,1990年代初期,PSA进入美国市场,由于操作不当,1999年左右,从美国市场撤离。在福尔兹时期,业界对PSA能在美国有重新作为抱有极高的期望,但由于他对此一直保持高度谨慎,没有获得成功。在他即将从CEO宝座上走下时,这不能不说是他最大的遗憾。
其二,在位期间,福尔兹多次来到中国,并积极推动与东风的合作,成立神龙汽车公司,并重新把标致品牌引入中国,在中国实施标致-雪铁龙双品牌战略。正是在中外双方的努力下,神龙汽车的诸多产品开始获得市场认可。
与欧洲的多数公司一样,面对亚洲汽车厂商的竞争,PSA也问题重重,尤其是到了2006年,问题越发尖锐。
2006年10月,PSA第3季度销量下降了1.8%,并连续第4次发布了盈利警报。由于汽车样式老化和原材料消费急剧增加,使该公司收益受到影响,并且受家庭市场需求疲软以及激烈的价格竞争的影响,出现了进一步恶化的迹象。今年前9个月,该公司在西欧售出170万辆汽车,比去年下降了3.6个百分点。
其实,自2001年PSA集团发展至顶峰后,从2002年之后,PSA盈利开始下滑。2004年~2006年,占总销售额四分之三的西欧市场下滑了11%。福尔兹努力扭转颓势,2006年9月份,福尔兹公布了削减10000个工作机会的计划,来减少每年5亿欧元的成本支出。
面对萎缩的市场需求,福尔兹在成本削减上受挫。在福尔兹公布削减工作机会后,债券市场上投资者并未大量持有标致股票,这被看做是福尔兹成本削减计划的普遍担心,法国作为高福利国家,这样大规模裁撤工人,可能会被工会人士强烈反对,造成社会的动荡。
这样的时刻,福尔兹来全然撤退,也许是明智的选择。面对降低成本的压力,对他的继任者可能将是个考验。
来源:新汽车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