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机器,即使再复杂莫测的疑惑,终究会被她找到答案。时间又总是一位智慧的预言者,把一切未来隐晦在无数端倪之间。关于克莱斯勒的命运,也不例外。
戴姆勒于1998年收购了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但收购后公司状况一直不佳,为此,于尔根·施伦普(Jürgen Schrempp)遭到了金融界的批评。这则“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工业并购案”似乎注定无法以一个完美的姿态接近这位缔造者当初的梦想。
2006年下半年,在与戴姆勒-奔驰联姻8年之后,新一轮关于克莱斯勒命运归属的探讨又被搬上了各类媒介,各种消息、猜测不逊于8年之前。
8年前和8年后,时间跟所有参与者开了一个玩笑。这桩被众多溢美之词描绘成“秘密、神速、圆满”的美满婚姻背后掩盖的错综复杂与一波三折依次被挖掘出来。
4个人的博弈
1998年1月,在奥本山克莱斯勒总部,戴姆勒公司董事长于尔根·施伦普(Jurgen Schrempp)与克莱斯勒公司董事长罗伯特·伊顿(Robert Eaton)关于合作的交谈仅持续了17分钟,一个星期后,伊顿就给施伦普打了电话,合并意向就这样确立。1998年5月,戴姆勒公司与克莱斯勒公司共同宣布了价值近400亿美元的合并计划。11月17日,戴姆勒-克莱斯勒股份公司的股票首次在世界各大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这之后不久,在唯一一次共同露面的采访中,施伦普吸着香烟,伊顿吸着雪茄,坐在一起喷云吐雾。他们对自己缔结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横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充满豪情,并对他们在汽车工业的合并中占先而踌躇满志。他们的设想是:联姻定会珠联璧合。克莱斯勒的产品不乏中档价位轿车和轻型卡车;戴姆勒则以生产梅塞德斯豪华轿车和重型卡车见长。克莱斯勒在北美市场实力强大,在西欧则相对较弱;戴姆勒正好与此相反。克莱斯勒擅长于设计和产品开发;戴姆勒的优势则在于工程和技术。梅塞德斯在美国拥有1%的市场份额,克莱斯勒在欧洲拥有1%的市场份额。克莱斯勒有很好的产品可以在欧洲销售,而戴姆勒拥有大量的基础设施。戴姆勒在欧洲为克莱斯勒提供帮助,克莱斯勒可以在美国为戴姆勒提供帮助。
16岁开始在戴姆勒-奔驰当学徒工的施伦普认为,在今后十年,汽车工业将出现重大的结构性重组,独立汽车制造厂家的数量将可能会减少一半。而如此积极的促成这场被外界传为“收购,而非合并”的上世纪最大交易,正源于其心中多年的“世界汽车公司”理论。按照他的宏愿,戴-克仅是他成就的第一个世界汽车公司,“我们想带一个好头”,他说。
对事件的另一个主角罗伯特·伊顿来说,更需要探寻他促成“收购”的原因。所有人都看得出来,实际上是戴姆勒-奔驰用近400亿美元有效地收购了克莱斯勒。施伦普在与伊顿一起担任联合首席执行官三年后,将统管整个公司。新公司名字不是ChryslerDaimler Inc.、总部也不在底特律。
伊顿对外的解释是:“克莱斯勒已经成为一个大熔炉,我不想贬低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但我认为现在企业文化问题炒得太热了。”以及“出于法律和税收等各方面的考虑,德国是公司理想的所在地”。可所有这些仍无法给他在整个事件中的弱势地位找到借口。
在大幕前段,施伦普和伊顿一直是聚光灯下最显眼的人,但实际上,真正的角色还有两个:
克莱斯勒公司最大的个人股东—柯克·柯克瑞安,以及克莱斯勒公司前董事会主席李·亚科卡。柯克瑞安是一个将倒卖航空公司、电影厂、大酒店和豪华赌场视作家常便饭的亿万富翁。因看中克莱斯勒的未来前景,他在公司前景低迷时大幅吃进,成为第一私人股东。虽然克莱斯勒公司重新驶入了快车道,但股票价格依旧徘徊不前,这令他不能忍受。在他看来,克莱斯勒公司简直就是一架现金机器,每个季度可以产出10亿美元的利润,而股价却只有40美元。他决定卖掉它。
此时,被伊顿等人赶下台的李·亚科卡则准备重新接管公司。所以当柯克瑞安的想法落地,他立刻站到了这位老富翁身后。
看起来势单力薄的伊顿绝不想卖掉这家公司,正当他需要得力帮手的时候,野心勃勃的施伦普找上门来。
4个人都在为自身利益最大化寻找交叉点。谈判桌上下博弈的结果是,促成戴姆勒与克莱斯勒的结合。
麻烦没完没了
如果一对陌生男女在17分钟之内决定结婚,一定至少说明两个问题:各自目标上的契合;决断上的过于理想主义。
戴-克的婚姻被认为是出败笔,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两家合并之后的市值竟然赶不上合并之前戴姆勒-奔驰一家的市值。克莱斯勒已进行两次大规模重组,而且如果没有德国母公司的援助,该公司可能早就破产。败笔累加令戴姆勒与克莱斯勒合并后公司市值蒸发掉600亿美元。
预想中的和谐也从始至终并不存在。
早在8年前合同签字仪式后的新闻发布会,施伦普向外界说明了谁才是真的第一角色。资料袋里有两幅照片,伊顿的照片是黑白的,施伦普的照片是彩色的而且整整大一倍。
在200多名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面前,施伦普用了整整15分钟的时间对新组建的联合公司的未来作了一番展望,而伊顿的主要任务是介绍克莱斯勒汽车的新系列。
2000年3月31日,年满60岁的伊顿貌似因年龄问题退休,但这实际上也是在1998年11月戴姆勒-奔驰和克莱斯勒合并当初就以规划好的结局。当时,伊顿和前戴姆勒-奔驰主席于尔根·施伦普一起被任命为新公司的主席和首席执行官,但伊顿的任务注定是过渡性的。
而在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过程中,克莱斯勒前任总裁李·亚科卡与美国大富豪柯克瑞安曾与施伦普直接碰撞,他们始终怀疑施伦普在并购克莱斯勒的过程中,隐瞒了当初是收购克莱斯勒的事实。这两个汽车公司之间的并购是不平等的。
2006年8月,斯图加特地方法庭判定,戴-克1998年成立之时,有1.8%的戴姆勒-奔驰股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其所持股份被转换新公司股份,因此,戴姆勒-克莱斯勒(DaimlerChrysler)应该向其德国前身的戴姆勒-奔驰(Daimler-Benz)的部分股东支付2.3亿欧元(合2.95亿美元)的补偿。这是其后续纠纷中最新的一起。
2006年10月底,戴-克宣布,将对处境艰难的美国子公司克莱斯勒(Chrysler)做一次“严格”评估,而且不排除出售这项业务的可能性。戴-克首席财务官博多·乌博(Bodo Uebber)拒绝排除出售克莱斯勒,或与第三方合作经营克莱斯勒的可能性。他还表示,戴姆勒将考虑各种选择,包括“结构调整”。这个决定令克莱斯勒被卖掉的传言鼎沸起来。克莱斯勒公司此前发布的业绩报告显示,今年第三季度该公司亏损15亿美元,销售额同比下降26%。10月份,该公司汽车销量又下降3.2%,导致其母公司戴-克公司总体销量下降1.6%。
而出售克莱斯勒,这个一度在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被视为禁忌的话题终于被提起。
实际上早在2001年9月,当时据德国《明镜周刊》(Spiegel)报道称,“戴-克总裁施伦普(Schrempp)新近启用的策略顾问科尔斯(Cohrs)提出了改善公司赢利状况的多种方案,出售克莱斯勒分公司就是方案之一。讨论中的方案还包括出售公司的不赢利的小型车项目,如A-系列和精灵车(SMART)。同样正在研究中的方案也包括和福特汽车公司或者大众汽车公司的合并。”
来源:新汽车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