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北汽控股董事长的职位赋予他更大的权力,他完全可以传达自上而下的强制命令,以达到平衡三大企业利益并协调发展的目的,但效果却是相当有限
这是一个安静的下午,正如徐和谊所看到的那样,经典的银杏林依然是钓鱼台国宾馆外的标志景色,几十年不变的那抹金黄让天气看起来相当不错。 北京的秋风稍微拂乱了他本已梳理得很整齐的黑发,但他却无心欣赏这美丽如画的风景。那些驻足在银杏林中拍照的人群,自然不会明白这位北汽控股“新掌门”的复杂心情。
静坐在2006年中国汽车领袖峰会对话席上,徐和谊又浅饮了一口沏得正好的浓茶。在整个活动中,他的话并不多。谈话之余,他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在国宾馆简朴的天花板上,他在考虑自己的计划,一个能改变北京汽车工业现状的计划。北京现代的制服之外如今又穿上了北汽控股的外套。接任北汽控股董事长不过一个月而已,一提到北汽控股的诸多问题,徐和谊就会表现得凝重起来。
11月17日下午2点钟,留下简短的发言之后,始终没有丰富表情的徐和谊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之中,行踪匆忙甚至不被人觉察。
很少有人能看到徐和谊的心结,对于局外人而言,曾经的“拼命三郎”仍然像往常那样强势。然而,在北汽控股的新办公室内,他终于可以坦然地释放自己的焦虑与不安。北京现代60万辆的产销突破也不能让他在黄昏的沉寂中暂时平静下来,因为那只是一段过去了的历史。“北京现代是我人生最大的事业”,这还是他2002年11月的豪言壮语。而今天,他心中装的已是北京汽车产业能否跻身全国前三位的一整盘棋。每个人都在期待他对北汽控股的行动,尽管在这份期待中还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忧虑。
“不想说太多,我总的想法就是少说多干”,这是徐和谊在接任北汽控股董事长之后始终坚持的低调态度。回避喧嚣的业界关注之后,他必须还得思考,自己到底该怎么干?他感觉到了压力。虽然4年前,当北京现代初建之时,他也曾有过这样熟悉的感觉,但北京现代最终还是成功建立并走向规模化生产。如今,北京现代高速发展遗留的种种弊端尚且悬而未决,他所背负的责任绝对要大于那时。
2006年前9个月,徐和谊还在为北京现代清理繁琐的思绪。正在失去运气和福音的北京现代让他感到揪心,他也知道在北京现代庞大的销量背后,业界都在议论着什么。
2006年10月10日,一纸任命,将徐和谊从北京现代董事长的位置推向了北汽控股董事长的宝座。虽然北汽控股董事长的职位赋予他更大的权力,他完全可以传达自上而下的强制命令,以达到平衡三大企业利益并协调发展的目的,但效果却是相当有限,毕竟安庆衡和王金玉还是北京奔驰和北汽福田的权力中心,在这两者之间还需要更多的磨合,北汽控股尚未形成集群优势的合力。在接任北汽控股之后,他还未曾以“董事长”的名义亲临这两家企业。暂时放下对北京现代的忧虑,他在会议室里与北汽控股的主要领导度过了大部分时间。
与整合资源相比,北汽控股的资金短缺问题显得更为迫切。徐和谊需要继续推动北汽控股上市的计划,但他必须为公开敏感财务报表与合资方进行协商,还得解决三大企业持股不均衡的矛盾。
北汽控股好比一个火药桶,徐和谊就要把它引爆了,他要为每一个能想得到的问题制定正确的解决方案。在北汽控股的帅位上,他勾画了自己的第一步计划:“集中精力抓北汽系统的零配件发展,同时依靠资本运作和企业的改革调整,大概到明年下半年基本完成这个平台的打造。”徐和谊启动了自己在北汽控股的“长征之旅”,但信心十足的话语依然无法遮掩他内心对这“艰难一步”的忧虑。
所有的挑战都向徐和谊压过来,但人们关注的幕后内容还没有浮现。“我接任以后会按照老前辈的足迹加速北汽系统的发展,整合好资源,我估计很快会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是徐和谊对自己的誓言,对北京现代的承诺,更是对北汽控股立下的军令状。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