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OBD,就是一个微型的计算机处理芯片。OBD是英文On-Board
Diagnostics的缩写,中文翻译为“车载自动诊断系统”。这个系统不仅担负着从发动机的运行状况随时监控汽车是否尾气超标的任务,还有整个发动机乃至变速箱的运行自我诊断。 当系统出现故障时,故障“MIL”灯或检查发动机“Check
Engine”警告灯亮,同时动力总成控制模块“PCM”将故障信息存入存储器,通过一定的程序可以将故障码从PCM中读出。根据故障码的提示,维修人员能迅速准确地确定故障的性质和部位。车辆维修人员根据PCM的指示,就可以判断出相应的故障,从而减少误诊以及维修中最为忌讳的大拆大卸的发生——也就是车载诊断系统。
十年前的车载自我诊断系统,还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维修人员得根据随车随带的一本小册子根据指示灯亮起的顺序和次数,查找相应的故障类型,再后来发展到用一个专用的解码器来解读故障,而现在则是通过PCM就可以直接读出故障。而且以前都是在相当高级的车上才配有这样的自诊系统(OBDⅠ代),没想到仅仅十年之后,所有的车辆都得强制配上OBDⅡ代了。
相比Ⅰ代和Ⅱ代,Ⅰ代不能直接读出故障,而且有些故障根本无法读出。Ⅱ代则避免了这些问题。几乎可以说,汽车发动机和变速箱上的问题,Ⅱ代都可以直接自我诊断。
只能说,现在的世界越来越小,环保意识在增强,科技越来越发达。
给世界,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好处的同时,带给汽车生产制造商以及相应的售后维修的,却是更多的要求。
近些时,OBD成为热门话题。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经销层面,因为北京等城市已经有明确规定,所以没加装OBD的车辆,不能再销售,而生产商的反应再更深层一些,他们没有直接说出什么话,但是,可以想象这项政策对他们冲击之深之重,尤其是那些在技术层面、成本层面不能承受的厂商。
前些天的央视新闻中,也侧面谈到了这个问题。在欧洲大多数国家目前的环保标准已经达到了欧Ⅳ甚至更高的欧Ⅴ标准,而正不远的几年间,将进入欧Ⅵ欧标准Ⅶ,据称,欧美城市在上世纪60-
70年代曾出现过严重的机动车排放污染,后通过不断提高新车排放标准和加强在用车管理使之大大缓解。从上世纪90年代初实施欧Ⅰ或相当于欧Ⅰ标准开始,欧美国家每4-5年将标准提高一级,2000年已实施欧Ⅲ标准,2005年实施欧Ⅳ标准,计划2010年实施欧Ⅴ标准,不少国家甚至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目前参照欧洲标准体系制定机动车排放标准,但执行时间迟于欧美约7-
10年。为控制机动车污染,北京市一直提前执行相关标准,1999年执行国Ⅰ标准,2002年执行国Ⅱ标准,均比全国提前2年左右。
而目前的加装OBD,也无非是为了达到欧Ⅲ标准。想想也是可悲可叹,比别人落后十年的事情,居然还在国内引起了一场恐慌。
但是,另一方面,却也是好事。入世前,都说我们的汽车业落后别人几十年,现在不过经过五年,在技术标准上,却只是落后了十年。与我们的市场扩张相适应的是,我们不单是产销量猛增,技术层面也在快速进步。有压力才有动力,相信汽车生产商自己也会考虑。
有些大型的合资企业早已经考虑到了这件事,比如东本,他们的CRV和CIVIC都已达欧Ⅲ标准,甚至CIVIC实际上已经达到欧Ⅴ标准。神龙也早有应对,所以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们波澜不惊。据记者观察,可能只是考虑到成本上的问题,想观望一段时间,看看市场反应以及别的厂商的反应再说。
而一些自主品牌,不少有预见性的企业,也早已开始了相应的准备。
部分消费者对车价是否增长,是否会出现车型断档的担忧也有所流露。坊间传说,规定出台后,一些自主品牌汽车出现了集体断档。但据比亚迪北京经销商表示:在自主品牌汽车中,比亚迪是最早在北京推出OBD轿车的。目前,加装了OBD的F3已经全部到货,北京的消费者不会出现买不到F3的现象。据比亚迪说,他们加装的OBD,采用的是德尔福技术的OBD系统,德尔福作为全球领先的发动机管理系统供应商,在OBD方面有着多年的经验,早在95年和99年就开始在美国与欧洲实行汽车OBD系统。而且,比亚迪对外宣称,他们对于加装了OBD的车辆不会加价,快2000元的成本自己消化。从此也可看出,比亚迪这个企业的预见性眼光,还有就是对市场反应的敏感性。如果他们不加价,可以想象对于竞争对手又是一个冲击。
对于所有的企业,不谈技术,单就成本带来的问题,就令人头疼。对于本就是薄利的微车和自主品牌经济型车,加价与不加价,与哈姆莱特遇到的“生存还是死亡”一样重要。
不仅仅是OBD,汽车自诞生以来,就跟科学的进步密不可分,每当有新的领域实现突破,每当有新材料新技术出现,一定会在汽车上出现。
如果说我们的整车生产出现了明显的进步的话,那相对于本就散乱差的零部件企业,入世对于它们,没见到一点好处。其实不少零部件配套厂已经濒临绝路。这已经不是国家政策所能挽救的问题。国家为了保护零部件业可谓煞费苦心,整产国产化率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合资企业中的外方,总是带来自己本来的配套商到中国落户,或合资或独资,规避政策,政府也岂耐他何。再说既已入世,就要遵守相应的游戏规则,企业面对降成本的压力,质量的压力,国际化大采购势不可挡,整车厂可以抛开不合格的零部件配套厂另寻出路,无可厚非。
悲哉!零部件业,一层层雪上加霜,面对越来越严峻,霜桥走马,步步难行。零部件业要生存,技术、质量都要提高,而这些方面的提高,面对积重难返的零部件业,哪一样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政策,更需要自强。
也许这些都是多余的担心,试想刚入世时,汽车业一片“狼来了”的惊呼,而五年之后,我们的汽车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不妨类比一下整车业,合资也罢,整合也行,随着大型零部业巨头的进入中国,必将带零部件业一场改革。而这场改革,没准就会成为新的机会。
而如何让危机化为进步的机会,不单是零部件业,更是整车业,政府,全体中国人要思考的事情。尽管世界大同,毕竟血浓于水。
让我们的蓝天更蓝,让我们的空气更清新,让国外的月亮不再比中国的圆——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和任务。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