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企业里能否产生自主品牌》在06年末被某些主流媒体评为“年度话题”或“年度之争”,笔者认为应该是名实相符。因为,从时下来看,这个话题已经成为上至国家主管部门的政策取向、下至企业市场策略、中间还有行业研究机构的咨询建议》......无不都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
可以说,这是中国汽车业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正视和妥善解决的一个话题。也可以说中国汽车业20年的合资道路成败和未来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是否有更便捷的一条发展道路,最终都将要归结到这个话题的解答上。
在这个岁末盘点辞旧迎新之际,我们不妨也对这个话题来个寻根搠源。
在笔者的不甚确切的印象中,《合资企业里能否产生自主品牌?》这个话题最早的引出还是05年8-10月间的“何龙这争”。(相信此前业界就有关于这样的讨论,只不过由于时机或者笔者的愚陋而记忆不清了。)龙永图先生在坚持认为:“中国大搞自主品牌时机远未成熟”的同时,
却也给业界提出了发展自主品牌的5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合资企业能不能产生自主品牌?
“因为按照WTO的协议,所有的合资整装汽车厂,中国至少占50%的股份,中外合资的企业特别是那些中国必须占50%的汽车整装厂,他们所生产的汽车如果起一个中国名字,这种品牌可不可以称为自主品牌。”龙
应该感谢龙老先生对矛盾现象的一针见血,此后中国汽车业的确围绕这个话题开始了争论。
05年12月底,中国汽车业十一五规划研讨会上,业内专家饶达、张兴业等掀开了争论的序幕,拨起微谰;随后合资公司作为矛盾的主体很快对这个话题做出回应,在合资公司的外方战略发生根本性转移,本土化被提上了从未有过的高度的同时,东风日产中方最高管理者童东城先生旗帜鲜明地指出:自主品牌不应打上民族烙印,合资公司的品牌就是自主品牌;自认为是中国本土自主研发主力军却又被排斥在自主政策支持阵营之外的上海泛亚总经理高卫民喊出了“政府政策厚此薄彼”的呼声;在企业决策层面,打造自主品牌是否要利用合资平台?以福汽董事长凌玉章为代表的“和谐派”与华晨董事长祁玉民、天津一汽(天津一汽博客,天津一汽新闻)总经理王刚为代表的“独立派”形成交锋;在矛盾激化的高潮之时,一汽丰田销售公司副总经理董海洋发表了一篇《另一条汽车自主道路》,大致意思是:同老外论理,逼外资就范,中方不仅有从合资企业分红的权利,也有利用合资企业搞中方自主品牌的权利;但是,董的大胆声音却也受到质疑:如何防范外方的心口不一?如何培养中高端产品阵营对外方有威胁力的“鲶鱼”?
政府如何援手?使这个话题又回到冷凝的思辩。
说到政府的角色,现在面对这个“合资企业里的自主品牌之争”,政府也面临两难的选择。如何给自主品牌定义?合资企业里产生的自有品牌算自主品牌吗?如果不算,势必过度刺激外资,会吓退外方对中国的继续扩大投资;如果算,难免带有“有意把来自国外的汽车品牌含糊为自主品牌的折衷和妥协”意味。。。。。。
合资企业里能否有自主品牌?被评为年度之争,实不 为过。
(责任编辑: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