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即将过去了,中国汽车业也正式走过了入关保护期。与5年前人们对入关后国内汽车的担忧相比,现在对国内汽车尤其是国内自主品牌来说,不仅没有步入末日,反而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对于国内的自主品牌来说,2006年充满了太多的回忆,有悲的,也有喜的。 国家政府对自主品牌的重视,相关政策对自主品牌的照顾,让自主品牌在2006年步入了一个“快速道”。当然,现在的自主品牌就像一个刚刚学走路的孩子,难免会磕磕碰碰,但总的来说,2006年的自主品牌还是可以露出微笑的。本期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2006年自主品牌的悲喜脸谱。
一喜:自主品牌增速第一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乘用车自主品牌累计销售近174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2%;其中自主品牌轿车销售81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7%,已经和日韩、欧美车系并驾齐驱。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正逐步上升,今年前11个月,奇瑞和吉利分别以26.7万辆和17.5万辆的销量位居排行榜前列。在SUV领域,自主品牌更是全面压倒了合资品牌;在MPV领域,江淮瑞风也一度占据了第一的位置。2006年,中国自主品牌推出的改款车或新车的总量,已全面超过合资品牌和进口品牌汽车的新车总数。
二喜:大批量国产汽车跨出国门
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汽车出口13.5万辆,增长133.6%;同期汽车进口12.8万辆,下降11.6%。几天前,东南汽车与伊朗一投资公司在北京举行了8000辆得利卡外销签约仪式;两周前,华晨汽车与欧洲一家贸易公司签署了为期5年、共15.8万辆中华轿车的出口协议……中国汽车紧跟日、韩之后开始大踏步跨出国门,征战全球市场。
三喜:福美来2代上市当月销量过万
8月31日,一汽海南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投产的首款自主品牌轿车福美来2代正式上市,并挂上了海马自主品牌的标识。这标志着,从早期和国外企业技术合作,到如今推出自主产品,海马汽车正式拐道主攻自主品牌。该车型上市首月销量达到10774辆,是国内自主品牌新车中第一款上市当月销量过万的车型。
四喜:吉利集团收购英国锰铜
10月24日,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代表吉利汽车、上海华普与英国锰铜控股公司(MBH)签下共同成立合资公司的框架协议。双方将组建一家合资公司,在上海生产知名的伦敦黑色面包出租车。新合资公司生产的出租车除了主要返销英国及其他国外市场外,同时也将试销中国市场,预计2008年中开始投产。
一悲:奥克斯面临巨额赔偿
12月7日,大连市甘井子区法院就奥克斯非法产销拼装车一案作出一审判决,支持46名车主提出的诉讼请求,奥克斯集团、沈阳奥克斯汽车有限公司需全额退车返款、补偿车主购车费用。法庭宣判被告返还46名车主每人83917.53元,包括购车款73800元,办理汽车登记手续费10117.53元。2005年3月24日,奥克斯集团宣布全面退出汽车行业,消费者面临零部件无人供应、售后维修服务无人承担的困境。今年5月,北京消费者曾以“合同欺诈”上诉到朝阳区人民法院,但因为销售商注销,消费者虽胜诉却陷入了无法获得赔偿的尴尬境地,而大连的赔偿判决无疑让索赔无门的奥克斯车主看到了希望。粗略估算,如果全国2000多名车主都能得到赔偿,预计奥克斯将为此付出1.6亿元。
二悲:奇瑞与美国梦幻分手
在北京车展上,美国梦幻公司总裁布鲁克林宣布,梦幻和奇瑞关于合作进行汽车设计、生产和销售的计划的谈判破裂,奇瑞和梦幻的合作结束。奇瑞销售公司副总经理金弋波表示,与梦幻汽车合作的中断,并不会改变奇瑞汽车的美国出口计划。与梦幻的合作终止,对于正在谋求进军全球市场的奇瑞来说,虽然有着可谓不小的打击,但这次冒险的失败,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经过梦幻的几番炒作,奇瑞在美国已经声名大噪,增加了许多无形资产。
三悲:中大客车被控抄袭
日前,德国曼商用车辆股份公司的子公司——尼奥普兰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提起民事诉讼,状告江苏省中大集团生产的A9客车抄袭了其“星航线”客车的外观设计。随后,中大集团中威客车有限公司立即发表声明,称A9客车是中大集数十年开发经验自主创新而成,不存在抄袭之说,对于尼奥普兰“虚构事实”给中大造成的侵害,中大将通过司法途径进一步追究。跨国汽车企业使用知识产权这一“撒手锏”来排挤对手,已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惯例。这对中国的自主品牌来讲,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四悲:政府采购清单的争议
中国首份政府采购“绿色清单”日前公布,政府用车将只能选择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东风日产、本田CR-V、奥迪、宝来、捷达、开迪、现代等9大环保认证的品牌。按照规定,今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在用财政资金实施政府采购时须优先选择“绿色产品”。不按规定采购的单位,财政部门有可能拒付采购资金。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