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以下原因造成您的爱车丢失或直接破坏,我们负责赔偿……”过去,如此简单却亲切、贴心的语气,要出现在苦涩、难懂的汽车保险合同中完全是一种奢望。但随着12月11日国内第一款“通俗版”汽车保险———《中国银行长城卡持卡人家庭自用汽车盗抢保险》的推出,汽车保险真正与消费者走“近”了。
过于专业、拗口的术语,冗长、深奥的语句,是保险合同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印象,没有足够耐心和一定的知识素养,要“啃”完这本“天书”难若登天。特别是汽车保险,由于保险索赔发生的机率极高,而且涉及包括车辆、人员在内的多方因素,索赔时往往纠纷不断,其原因之一,便是车主并没有读懂保险合同中的条例。在一份关于保险合同满意度的调查问卷中,有近三成受访者表示:他们没有完全理解合同,对于合同的认知全部来自业务员。而名目繁多的汽车保险更难倒了大批车主。
但是对于中行《盗抢险》“通俗版”,消费者与保险公司之间的看法并不一致。不妨看看两者对未来汽车保险趋势认知的一场“博弈”,并可一起来加入这场讨论。
正方:消费者
观点:我们需要“通俗版”车险合同
自2004年寿险首次出现“通俗版”之后,我们终于能容易读懂、理解保险条款内容了。以往只由业务人员单方面一一解释合同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模式,开始转为由双方针对有疑问条款进行沟通的模式,这样既可以提高沟通效率,又能切实理解合同的内容。
此外,由于汽车保险的变动性较大,合同期限较短、专业性较强,以至于保险合同内容经常会随着政策走向做出相应改动,所以我们需要一份能有较强可读性,并且立足于消费者的汽车保险。这次出台的《盗抢险》中,投保人和被投保人用“您”,保险人用“我们”,仅仅简单的称谓变化,就能明确保险合同中的责任双方。用“您的爱车”替代保险汽车更能使我们感到一份诚意。而诸如保险责任、保险人义务、赔偿处理等专业术语,也分别由“我们赔偿的损失和费用”、“我们的义务”、“如何向我们索赔”进行解释,在这样的语境下,即便再“深奥”的条款,我们也有信心去理解了。
汽车保险是我们在购车时除价格、售后服务外最关心的一项内容。通俗化、服务化、规范化是我们对未来汽车保险的要求,所以我们欢迎“通俗版”汽车保险。
反方:部分保险公司
观点:汽车保险合同需要的是“专业”
诚然,使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会让消费者读得懂,读得顺,但在没有业务人员指导的情况下,普通消费者很可能对条例的理解产生偏差,特别是在汽车保险领域。而看了《盗抢险》中这个公式:承担保费=(基础保费+基准费率×保险金额)×承保费率调节因子,或许能说明一个问题:白话不“白”。保险合同由于有法律效应,必须非常严谨,加上汽车和保险业本身就是技术性非常强的行业,使用专业术语在所难免。过于“白话”的合同,只会曲解原意,增加纠纷。
其实,每年交多少保费?要交多长时间?赔的时候能赔多少?什么情况会赔、什么情况下又不赔?能赔给谁?这几个问题是目前车主最为关心的话题。只要保险合同中的相关条目直观、清晰,再加上业务人员专业的详细讲解,就能对合同做到心知肚明。毕竟术业有专攻,仅靠“白话”是不足以增强人们的“专业知识”的。
汽车保险真正的未来应该着重于专业。快速发布的各类车型充斥着国内车市,车辆的配置、用途,包括更多的选配件不断随着市场瞬息万变。如何推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车险,才是保险公司重视消费者的真正体现。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