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即将过去,照例各大媒体将对今年的车市做个回顾和分析,看看发生了哪些事情,出来了哪些新车。回想这一年来国内汽车行业的大小波动,可以说是政府和车商同唱一台戏,新政不断,新车不断,新闻不断,把整个车市烘托得热闹非凡。
国家鼓励买小车?小车解禁大车受限
新闻回放:
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改委等六部委《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意见的通知》,《通知》当中明确要求今年3月底以前,各有关地区必须清理对小排量汽车的限制性措施。
相关新闻
而按照4月1日实施的新消费税,2.0以上排量的车型税率普遍提高,其中升幅最大的4.0升(含)以上排量的轿车,税率从8%增加到20%。由于消费税大幅提升,大排量车普现涨价,尤其是进口车。这对大排量汽车的销售和使用起到了抑制作用。
点评:
“抑大扬小”反映了国家对汽车消费市场的理性把握和控制。越来越拥挤的城市和越来越高的油价都体现出小排量车更适合中国国情,而此前各地方对小排量车的种种限制更多是出于“面子”的考虑,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事实上,用于城市代步,现在的小排量车在加速、安全性等方面都与大车几乎没有区别,而在节约停车位、燃油等资源方面则有明显优势。在欧洲、日本等国家,小排量车已经是用车主流,而中国也应当往这个方向发展。
中高级车市江山将改?凯美瑞上市
新闻回放:
4月25日,CAMRY凯美瑞车型发布;5月23日,CAMRY凯美瑞下线。6月17日,广州丰田CAMRY凯美瑞全国正式上市,售价19.78万元-26.98万元,全国100家“广汽TOYOTA”经销店亦于同日隆重开始营业,首批用户将在6月17日之后陆续提到现车。广州丰田在广州新白云机场和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了盛大的上市仪式。同日,一架喷绘“CAMRY凯美瑞”图案的大型波音777“凯美瑞号”飞机,完成了从广州至北京的首次航行。至此,被认为是丰田在中国市场布局中最关键的一枚棋子终于落下。
点评:
凯美瑞以前的中文名叫佳美,是每个老司机都熟识的丰田车品牌。在国外,它也一向是华侨和留学生们最喜爱的车型。凯美瑞正式上市对所有的汽车厂商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其市场操作,品牌推广和定价格都堪称大手笔。丰田凭借凯美瑞搅动了中高级商务车市场的格局,受冲击最大的就是称雄该市场几年之久的广州本田雅阁。现在它在全球的对手终于也来到了中国,而且还是近在咫尺的同城对手。
每年多交1050的保费?交强险限额6万元
新闻回放:
自7月1日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简称“交强险”)正式实施,凡未按规定投保交强险并张贴或携带交强险标志的机动车将不得上路。中国保监会于6月28日正式向社会公布了交强险的基础费率和责任限额。根据交强险细则,最受关注的家庭6座以下的自用汽车的保费定为1050元,保额是6万元。“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交通事故的损失”等四种情况交强险不负责赔偿和垫付。此外,精神赔偿被纳入交通强制险范围。
点评:
交强险刚公布之时,不少车主表示极为不满,认为这个强制险6万的赔偿上限太低不能提供充分保障,而且与现有的商业第三者险的赔付范围有一定重叠。而保险公司方面也根本无利可图。那么,交强险意义何在呢?有关方面认为,交强险是基于目前商业三者险投保率低(2005年约为35%)的情况下国家推出的强制保险,保障交通事故的受害者能得到及时的救助,充分体现了“弱者优先,生命高于一切”的文明理念。
马3到底还来不来?马自达3上市一月即停产
新闻回放:
在马自达6获得成功后,马3是被寄予厚望的一款新车,一汽马自达在品牌推广,市场策划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上市后虽然价格稍高,但是市场反响仍然不错。但是令不少预订了马3并翘首以待的人们失望的是,马自达上市未满一个月即告停产。
从10月开始,有消息称在在发改委发布的最新一期新车目录中出现了马自达3的名字,这或许意味着停产已半年的马3正式确定复产,只是具体日期尚未确定。
点评:
马3停产事件应是多方利益分配不均和互相制衡的结果。马3轿车由长安福特负责生产,而由一汽马自达负责销售。对普通消费者来讲,要弄清一汽、长安、福特、马自达这几方的关系是件困难的事,而对于长安福特马自达来讲,这种复杂的关系造成了利益分配上的困难,如何调整好相关各方的关系,应该是当务之急。毕竟,若马3由此就无缘中国市场,那么无论对于消费者还是厂商来说,都是一个大大的遗憾。
英国血统中国籍?上汽发布自主品牌荣威
新闻回放:9月18日,福特汽车正式告知宝马公司,行使对ROVER(罗孚)商标的优先购买权,福特的介入使得上汽的收购计划搁浅。9月19日下午,上汽股份随即明确表示,将打造一个全新的中高端品牌。10月24日,上汽汽车在上海汽车会展中心发布了其首款中高档自主品牌产品:荣威(Roewe)750。
点评:
宝马把一个搁置6年毫无用处的LOGO卖出了好价钱,福特在关键时刻釜底抽薪抢走了上汽的道行;而上汽则显得有点无辜和无奈,推出荣威品牌似乎也是应变之策。失去罗孚品牌是上汽的遗憾,但当罗孚品牌面临被雪藏的命运,上汽倾力打造荣威,可以认为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罗孚辉煌的历史。相对于品牌而言,上汽得到了罗孚更为重要的部分,自创荣威可以说是明智之举。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