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池到汽车,这一步的跨越曾经给比亚迪带来无数质疑。现在借助F3,完全没有造车经验的比亚迪度过了最危险的时期。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截止到11月份,比亚迪F3( 报价; 图片)销售已经突破5万辆,其中1—9月比亚迪F3累计销售36725辆。除了销量的增加,比亚迪在电动汽车开发、模具制造、发动机开发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
2003年1月,比亚迪耗资2.96亿元收购秦川汽车制造厂77%的股权,由此跨入汽车行业,以实现电池主业与电动汽车的平台互动。 不过当时这项投资并不被看好,因为靠组装奥拓( 报价; 图片)车生存的秦川汽车厂经营惨淡,其车型“福莱尔( 报价; 图片)”2002年只销售了1.7万余辆,收入7亿元,利润更只有78万元。此后的两年,比亚迪汽车果然一直亏损,销售的车型仍然是改款的福莱尔。2005年,当比亚迪汽车销量提高到15993辆,其亏损额也相应达到9130万元。与波导、奥克斯等企业对汽车业的疾进疾退不同,比亚迪没有只想着卖车,而是首先进行了内部调整和资源整合,同时有计划地开展技术研发、零部件配套和网络扩张。比亚迪不仅弥补了自己的不足,还建立了自己在汽车产业的竞争优势。在进军汽车行业的第一年,比亚迪收购了北汽集团旗下的模具公司,组建北京比亚迪模具有限公司,拥有了在模具方面降低成本、提高车身品质的能力。同年4月,上海比亚迪汽车研发中心成立,下设20多个项目组,分别从事比亚迪系列轿车车身、汽车电子、安全装置及电动汽车等方面的探索。随后,比亚迪成立了上海汽车工业园,建立了构架齐全的汽车研发体系和整车检测中心,以及各种环境实验室。在完成了生产、研发、销售布局后,比亚迪开始集中精力推出第一款新车F3。
由于缺乏营销和品牌推广经验,比亚迪选择了罕见的分站上市方式。2005年9月,定价7万元—9万元的比亚迪F3首先在山东济南上市。“当时我们很清醒,如果在全国或全球市场与对手打拼,我们没有优势,但如果在局部市场,我们可以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形成相对的优势,弥补品牌的不足。”夏治冰说。比亚迪F3分站巡回上市的方式赢得了市场的认可。今年上半年,比亚迪F3累计实现销售3.25万辆,同比增长614%。在F3为市场接受后,今年10月,比亚迪又推出F3尊贵型,希望进一步获得细分的市场份额。
经过三年的积累,比亚迪的新车型还在不断推出。2006北京国际车展上,比亚迪展出了硬顶敞篷跑车F8。“一直以来,外界对我们在汽车制造上的持续发展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都表示怀疑,F8就是来解决这种质疑的。”夏治冰认为。 (责任编辑:马中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