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汽车回归时期的发展历程》一文中,有这样两段话:“1959—1960年的经济危机重创了美国市场的中高档汽车品牌,那些华而不实的装饰除了增加成本,增加油耗之外毫无用处,人们对这一造型风格的厌倦促使了汽车造型向理性的回归……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东石油危机使美国追求大马力,大排量的势头有所收敛,汽车的块头也由此缩水。
由莽撞到理性,从迷茫到成熟,既是汽车市场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汽车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今天不少汽车消费者眼中,对一辆汽车真实性价比的评定已不再只是包含价格、质量可靠性、技术性能,同时还包含使用成本、车辆残值、安全性能和服务;而在一些制造商们的眼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再只是价格的竞争,而是包括研发、采购、生产、物流、营销、服务在内的汽车产业全价值链的竞争。
从用以炫耀的资本回归使用工具的本质,当精明的车商们感叹“是四个轮子的都能卖的日子已经不再复返”之时,我们发现汽车在短短几年之内,终于渐渐展示给中国人一张不加粉饰的面孔。
2006年,汽车在中国已经渐渐退却铅华,我们听见理性时代渐渐接近的脚步声。2007年,汽车展现给我们的将是一张理性而充满活力的素面。2007年,汽车的角色是从道具到工具的回归。2007年,也将成为中国汽车史鲜明的一页书签。
汽车回归
闪回
关键词:轿车、道具
国人关于汽车的最早定义,是“中间坐人,像顶轿子”。一个“轿”字,既表明了中国官本位文化的因袭,也代表了汽车在国人心目中的权势形象与“面子”的重要性。于是,本来是代步的最好工具,却摇身一变成了彰显个人身份与地位的最好道具——以“道具”身份进入中国的汽车,在“轿车”的“轿”字身上体现出了强烈的中国特色。
回归
关键词:小排量、两厢车
2005年,温家宝总理为小排量车鸣不平,翻开了小排量汽车在中国崭新的发展篇章。刚刚过去的2006年,恐怕任何一个关心车市的人都不可能没有感觉到小排量车的星火燎原之势。从限小全面解禁到新消费税出台及之后的燃油价格上涨,再到11月开幕的北京国际车展,不论是进口品牌、合资品牌或自主品牌汽车,都纷纷向小排量汽车市场发起进攻。而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统计显示,在2006年全国完成的700万辆汽车产销中,仅1.0排量到1.6排量的车型就占据了销售总量的54%,成为小排量车爆发的元年。
除了小排量车的大行其道,过去的一年还有两厢车的深入人心、运动款的广受欢迎、老车型的持续热销、多功能车的迅疾走俏以及国产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而这一切都印证着一个事实:百姓在购车心理上的成熟以及汽车日趋回归代步工具本位的现实。再奢华的配备也改变不了汽车作为工具的属性,再舒服的座椅也不如床上舒服;大车头、大屁股是好看,但却是给别人看的。2007年,国人关于汽车的消费认识将注定全面回归于工具本质,贪大求面子的想法将注定被追求实用所取代,百姓购车将全面向经济、实用、成熟、可靠的方向偏移。
结语:2007年买车,买对的,不买贵的!
车价回归
闪回
关键词:老三样
“老三样”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字眼。而就在2001年初,桑塔纳的报价还是11万多,富康和捷达的报价是12万多,无论是小康之家还是私营业主,买辆“老三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消费计划——在物价尚低的当时,12万的支出确实称得上是“斥资”。
而现在,这三款车的价格已全部跌落到7万元左右。
回归
关键词:定价、降价
2001年,国家计委发布消息:放开国产轿车价格,由企业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自主定价。国家计委的这一决定,在汽车价格制度上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近年来,随着国产轿车产能的扩大,汽车消费已全面进入买方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大大削弱了制造商在汽车产品定价方面的权力,还让汽车经销商越来越多地以“渠道”身份介入到汽车产品的定价之中。而曾经的“高定价”模式、“高开低走定价”模式,也日益被“先上市后定价”或“一步到位定价”等科学更严谨的定价模式所取代。
此外,除了汽车厂商自身的调整和整合之外,消费者也开始越来越多地介入到汽车的定价之中,如去年众多新车在上市之前推出的“价格有奖竞猜”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尤其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市场天平更多地向消费者倾斜,双方角色正在迅速换位,消费者对车价、车型、配置以及售后服务,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其结果自然是汽车的价格越来越接近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汽车厂商对市场的操控能力越来越弱。而这一趋势,在2007年的车市还将不断得到强化。强化的结果,对消费者来说,当然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实惠。
结语:从买方市场到卖方市场,汽车值多少钱,消费者说了算!
[1][2][下一页] |
(责任编辑:余建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