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汽车-搜狐网站
汽车频道 > 专题 > 第二届中国汽车营销渠道竞争力论坛 > 09渠道论坛相关新闻

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全球宏观经济的严峻形势,金融风暴的严重程度不容低估。首先,此次危机规模非常大,已经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并从美国本土开始波及欧洲和世界许多国家;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权威机构能够给出确切的损失规模。

美国投入的7000亿美元,以及欧洲各国投入的几千亿美元,如杯水车薪,没有产生实质性效果,经济下行趋势并没有停止。其次,问题累积时间太长,此次危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年美国IT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的一系列重点在金融和房地产领域的经济复苏政策以及监管缺失,美国房地产的荣景和以房屋抵押贷款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过度开发持续的时间太久。进而,导致问题极度复杂,各种问题叠加,让解救者很难分清问题的主要症结。再加上政府长期以来监管职能缺失,大选年美国政府更替,都会使本次危机雪上加霜,很难在短期能恢复。

  其实,早在2008年初,IMF已经开始警告各会员国为最恶劣的经济形势做好准备,2009年美国和欧洲可能会进入经济衰退期。

  图一:IMF对09年宏观经济形势预测


  数据来源: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春季报告

  下面的许多宏观经济指标也表明经济下行的趋势非常明显。

  图二:08年中国宏观经济指标


  数据来源:新华信整理

  回顾历史,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历时4年才得以回复。大萧条从1929年到1933年,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进而引发金融市场大崩溃,在这期间真实GDP减少了27%,失业率从3%增加到25%,股票价格下降了90%,物价水平下降了22%,有5000家银行倒闭,至少13万家企业倒闭,汽车工业下降了95%,1929年,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量从1929年的550万辆下降到了1931年的250万辆。许多欧洲国家受到波及和影响,世界财产损失2500亿美元,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对于这场大萧条,美联储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政策责任。在大萧条时期,一些银行的倒闭非常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美联储本应及时干预,恢复公众的信心,但美联储偏偏默许了银行的倒闭,未采取任何强有力的行动,终于酿成了金融系统全面崩溃的局面。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历时3年才走出低谷,其直接触发因素是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以及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同时,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外债结构不合理。另外,危机的内在基础性因素是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 “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最后,世界经济因素也对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带来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脆弱的经济体系产生巨大的冲击。

  2001年由互联网泡沫引发的美国经济衰退到2005年才走出低谷。其直接触发因素是2003年3月股票冻结期满,加上报税季节来临,纳斯达克股市新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抛售股票,同时微软诉讼案点燃了担忧情绪,经济分析师做空言论激化股市恐慌。外部环境因素,9•11”恐怖袭击事件和一系列大企业假账丑闻被接连曝光使危机雪上加霜。

  面对危机,美国政府的对策是在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该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同时采取一系列对房地产行业的鼓励 措施以及对伊拉克的战争,来拉动积极复苏。这就为2008年的经济危机埋下了祸根。

  纵观历史,这次经济危机比历次危机的范围更广、问题更复杂、程度更严重,下行风险依然存在,虽然美国、欧洲和其他各国政府开始强制干预,石油和钢铁等初级商品价格已经下降,但负面因素依然很多,尚看不到复苏迹象,当复苏来临之际,可能会是逐步复苏。最乐观的估计也要到2010年底才会开始复苏。

  在全球经济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经济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007年我国GDP总量约28万亿元人民币,GDP增长率12%,是这一轮经济增长的最高点。2008年增长率已经开始下滑,2008年全年GDP增速为9%,6年来首次跌至个位数,从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加深,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从上半年防过热逆转为下半年保增长

  图三:中国经济周期研究报告-中国GDP增长波动曲线


  数据来源:新华信整理

  2008年GDP增速为9%,其中四季度仅为6.8%。出口、消费、投资三大引擎都面临挑战:投资、消费月度增幅在去年第四季度内均连续下滑,出口增幅罕见地连续两个月告负,源于进口的急剧下挫。进口增速与工业增加值高度一致,进口萎缩显示出企业生产停滞、固定资产投资动能不足的状况。

  图四:2007-2008年GDP累计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下半年出现下滑,但考虑价格因素, 08年下半年来实际投资增速趋稳,11和12月份实际投资增长开始小幅回升,全年扣除价格实际增长约15.8%,较去年放缓5.7 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12 月增长继续下滑至20.9%(12 月份单月增速10.1%),体现了房市低迷的影响进一步持续。分行业看,农业投资明显快于工业和服务业,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54.5%、28.0%和24.1%,第一产业投资增长同比加快23.4 个百分点

  图五:2008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状况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08 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屡创新高,但扣除通货膨胀素,消费增长相对平稳。2003 年以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职工工资增长幅度低于企业利润和政府税收收入,因此从今后几年来看也不能支持消费过快增长。同时,部分企业效益下降导致隐性失业增加, 工资收入下降,再加上前期投资股市和地产的市值缩水,使未来两年消费增长乏力

  图六: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化情况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08年贸易顺差屡创新高主要源于进口的下滑。相对上半年,下半年贸易顺差显著增加1965亿元,也比07年增加328亿美元,究其原因,进口增速的快速下降使得贸易顺差加大(国际初级产品大幅下跌等因素影响,四季度进口同比下降8.8%,出口同比增长4.3%),总体看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对中国对外贸易的负面影响还在继续。

  图七:2008年份贸易顺差及进出口同比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家海关

  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前景如何?

  首先,净出口在2009年将面临非常严峻的局面。2007年是我国出口持续保持20%以上高增长的第六年,净出口约2700亿美元,贸易顺差增长过快(超过50%),国际收支不平衡。其原因有三个:1. 长期采取的偏高的出口退税及对外商采取过多的优惠政策,对出口增长形成过强的刺激。2. 国内投资增长过度,而内需不足,需要通过出口来消化。3. 受国际原材料价格上升以及国内资源价格偏低的共同影响,石油,粮食等初级产品出口增长过快。

  2008年主动性出口政策调整,内外资税率统一,劳动法颁布等政策措施减缓了出口增长速度;但由于投资过度形成的产能过剩仍然需要出口消化;而近期国际经济形势的持续恶化将对出口增长形成严重威胁。从全年走势看,如果不采取进一步调控措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于零。

  由于国际经济形势不会很快好转,2009年的出口形势将会非常严峻。

  其次,投资方面面临宏观调控和刺激经济发展的平衡关系。2008年我国城镇居名固定资产投资148104亿元人民币,连续第五年高速增长。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1.投资高位运行,使生产资料价格增长明显加快,进而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产生通货膨胀的风险。2. 新开工项目增加过多,地方政府和银行的投资冲动加大,会导致经济全面过热。3. 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过快,节能环保形势严峻。4. 房地产投资过热,加剧房地产泡沫的风险。

  2008年由于宏观调控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原材料成本增加,外部宏观经济形势对投资增长的拉动减弱,投资开始放缓。08年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为26.1%,但扣除价格因素之后,实际增速已呈较大幅度下降。全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略低于2007年。从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产业因素看,房地产和汽车两大先导产业的加速增长,带动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是本轮经济扩张的主要拉动力量。这些链条长、关联度高的产业回调,产生的投资收缩效应将沿着产业链条蔓延,进而放大对整体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

  2009年,为保证中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投资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但是投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将会改变,特别是加强对中小企业、节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改造、和“三农”的投入。

  再次,政府购买有可能是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医疗、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方面过度依赖市场化运作,致使居民用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持逐年大幅增加,正常消费被抑制;储蓄率持续增高,由1990的15%增加到目前的25%以上。为鼓励消费,拉动内需,同时为了提高整个社会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中国政府会在2008及整个“十一五”扩大公共财政支出,尤其是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财政资金的直接补贴。另外,其他方面的政府购买(公务员薪酬调整,设备升级等)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因此,2009年政府购买有可能成为短期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近期新政策已经出台,11月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

  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为加快建设进度,会议决定,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明年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000亿元

  最后,刺激消费将面临许多不利因素,很难短期内见效。2008年及之前的四年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稳定增长在13%以上,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消费信心指数持续升高,货币支付能力大大增强。消费升级以住房和汽车为代表,同时服务性消费明显加快,最为突出的是餐饮、文化教育、交通信息、旅游、医疗,休闲娱乐等方面。农村消费升温,对整个消费增长拉动明显。

  2008年的自然灾害和国际经济形势对消费开始产生负面影响。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1%,房地产市场低迷。08年全年乘用车累计生产和销售虽然分别增长5.6%和7.3%,远远低于07年的2位数增长水平。受房地产和汽车市场回调的影响,再加上股票市场的深度调整,消费需求面临回调压力。

  2009年居民消费增长将面临许多不利因素。

  1. 许多长期存在的抑制因素很难短时期内解决。

  2. 基尼系数过高,贫富差距大,中产阶层没有完全形成。

  3. 由于全球经济影响,消费信心指数下降。

  4. 股市和房市下跌,居民财产缩水。

  5. 企业利润下降,经营困难,居民收入减少,如果就业形势出现逆转,则消费需求将面临更大考验。

  6. 农村经济改革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效,消费升温速度缓慢

  随着经济危机的扩大化,各组织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开始逐步降低,2008年8月前各国际组织和投资银行,以及国内主要经济研究机构对2009年中国经济预测数据相当较为乐观,GDP增速预测平均值为8.7%。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加深和范围的扩大,有关组织的预测数据也不断降低, 11月末世界银行的最新预测2009年中国GDP增速为7.5%。

  近几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迅速,但结构失衡问题十分突出,经济增长过热的风险加大。内部失衡主要是投资增长长期过快,消费增长相对偏慢。而且投资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投资的直接和间接作用,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外部失衡问题主要是贸易顺差增长过快,顺差规模过大。在国内消费增长不足的背景下,生产过剩的压力通过出口消化的作用的得到缓解。但央行基础货币增长过快,流动性过剩,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呈现“双热”的势态。于是,中国政府在07、08年出台了包括货币和信贷从紧,出口结构和税收调整,限制固定资产投资,控制财政支出,抑制物价,刺激内需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但是,2008年上半年两场特大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急剧恶化,使中国的宏观经济“软着陆”计划遭受严峻考验,从而需要防止经济“硬着陆”的风险。由于国际经济的影响,2009年贸易出口将受到严重打击,而进口压力加大,所以净出口额肯定下降。消费需求方面,长期限制因素依然存在,同时受全球和国内经济影响,消费实力和消费信心下降,农村改革成效很难快速发挥作用。投资和政府购买方面,中国政府已经着手新一轮基础建设投资,因此将对2009年的经济增长产生巨大贡献。 综上所述,并结合1998年亚洲经济危机和2001年美国IT金融风暴的历史影响,如果中国政府不能出台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预测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在7%以下的增长率。

  现阶段中国汽车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在分析中国之前,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美国日本两大汽车工业大国的发展的历史情况。首先,在过去近四十年的四轮“经济衰退”中,美国汽车市场的发展路径和格局被极大改变。

  1973-1975年: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从每桶2美元上涨到12美元,上涨了5倍,汽车销售立刻受到严重影响,1973年世界汽车产量是3000万辆,1975年下降到2500万辆,其中美国汽车产量从1270万辆下降到900万辆,接近三分之一,同时开始进口欧洲和日本的汽车,这一年日本汽车的出口达到250万辆。

  1979-1981年:

  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上涨到每桶34美元,世界汽车产量从1978年的3120万辆下降到2660万辆,美国的汽车产量竟然下降到700万辆,但是1984年日本对美国的汽车出口却达到600万辆。

  1989-1991年:

  进入90年代以来,因受美国国内经济衰退的影响,美国汽车工业再次陷入困境。1992年2月,通用汽车公司宣布,3年内关闭12个工厂,裁员1.6万人, 到1995年,该公司将关闭21个工厂,解雇7.4万名职工。1991年,美国共销售汽车1230万辆,比1990年下 降11.5%,为1983年以来最低水平。通用、福物和克莱斯特三大汽车公司在美国汽车市场所占的销售份额也下降了4%,降至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 68.9%。三大汽车公司的亏损额高达70多亿美元。 20世纪90年代,不同国家公司间发生着频繁兼并,因此,真正的跨国兼并重组,应该从这次算起。在1993年初到1997年底,有2万亿美元的公司资产易手。这一轮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全球性兼并,意在创造以全球企业为核心的国防经济新秩序。

  2000-2002年:

  9.11, IT 金融风暴。2001年全美汽车销量达到1720万辆 ,在2001年最多人购买的汽车是轻型卡车,占销量的50.5%。2002年比2001年下跌1.9%,日系韩系产品市场份额增长迅速。

  2008-现在:

  全美汽车销售量下降了30%。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从今年七月分以来,总共亏损了将近一百亿美元。更多的坏消息不断出现,这里我就不在赘述。

  日本在“失去的十年”中,经济增长的停滞深刻影响到日本国内汽车市场的繁荣。下面的图例表明汽车销量的增长与GDP增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汽车销量增幅比GDP增长率有更高的弹性。

  图八:日本汽车销量增幅与GDP增幅对比


  数据来源:新华信整理

  尤其在“经济衰退”中,日本的汽车产业的发展路径和格局被极大改变。日本在“失去的十年”中,经济增长的停滞深刻地影响到国内汽车市场的繁荣,日本在1990年国内汽车注册量达到创纪录的7,777,493辆,此后一直波动下滑。

  图九:日本国内汽车销量及增幅


  数据来源:新华信整理

  日本汽车工业则从危机中抓住机遇,实现了从内需导向向出口导向的转型。日本汽车厂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实施海外扩张计划,每次重大危机的来临却成为日本汽车厂商海外扩张的契机。

  图十:日本汽车工业现状


  数据来源:新华信整理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汽车工业则经过2003年和2006年的两轮爆发式增长后,开始步入平稳增长阶段。汽车市场发展的四大关键因素:宏观经济、产业政策、消费需求以及外部约束。

  宏观经济层面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2009年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汽车市场的发展势必受到冲击。首先,从长期的宏观形势分析,中国的汽车市场前景是光明的。宏观经济对汽车市场的影响是毋庸质疑的,中国宏观经济良好的增长趋势奠定了汽车市场未来十年的增长基础。研究显示,当2< R <3 时,汽车开始大规模进入家庭,为汽车销售高速成长期,日本在1960年R=3,汽车千人保有量为5辆,并从此大幅增长。当R=1.4时,千人保有量达20辆。韩国的汽车发展历史也基本类似。中国2007年R=5.3,但由于地域广阔经济差异大,市场发展急不均衡,像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R值已经在3以内。未来10年我国R值将不断地向低点转化,且逐步从沿海到内陆,从中心向外围扩展,从而为轿车进入家庭提供了经济保证。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不能孤立简单的根据R值对汽车市场的发展进行判断,中国近几年的基尼系数在4.8左右,已经越过国际公认的贫富差距警戒线,坚实的中产阶级社会基础还没有形成,购买力有限,广大的农村市场购买力还很弱,恩格尔系数还停留在50%以上,温饱问题刚刚解决。

  而就2009年短期的形势分析,汽车市场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首先是汽车出口将收到严重影响,由于各国本身受到经济衰退的冲击,消费需求下降;另外是贸易保护主义对本国汽车工业的保护。另外由于其他行业的出口受到较大影响,企业倒闭和利润下降,直接影响到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的汽车消费。其次,在投资方面,投资是拉动宏观经济的重要动力,国家已经并将陆续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加大投资。从而间接推动汽车消费。在消费方面,政府采购会受到一定限制;由于全球经济影响,消费信心指数下降;股市和房市下跌,居民财产缩水;企业利润下降,经营困难,居民收入减少,如果就业形势出现逆转,则消费需求将面临更大考验;农村经济改革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效,汽车消费很难短时间内在农村市场快速成长。

  另外,在市场增速即将放缓的情况下,中国汽车产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未来几年,中国汽车产能规模增速将超过需求增长,预计到2010年,中国汽车产能规模将达到并超过1700万,产能利用率将再次下降到相对较低的水平。

  图十一:我国汽车产业产能利用率


  另一方面,国内汽车产业和全球产业关联度逐渐增大,汽车出口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从中国汽车产业的长期趋势看,以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趋势是未来必经之路。从现实的产业现状分析,出口也是解决目前国内产能过剩的积极手段。但中国汽车产业在品牌、产品性能、质量、安全性、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使汽车出口之路受阻,而贸易保护主义,人民币升值和近期的全球经济衰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汽车出口。在8月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中,中国汽车出口出现了罕见的月度负增长,而这一低迷的现状还在延续。8月份,轿车出口量为2.1431万辆,同比增速大幅回落至10%;大中客出口量为3844辆,同比下降11.4%;轻卡出口量为1.2641万辆,同比下滑29.8%;重卡出口量为3593辆,同比增速回落至18.4%。中国对俄罗斯、南非、越南、伊朗等出口重点国家的汽车出口均呈停滞或下降趋势。

  国家政策层面对汽车产业影响

  2009年国家政策的支持是汽车增长的关键条件,汽车企业需加强对政府的影响和游说。作为国家经济支柱之一的汽车产业却缺乏产业政策的系统、科学、有效的支持。消费税改革,鼓励小排量车的消费,效果不明显。购置税优惠政策正在讨论中,效果有待观察。汽车信贷可在很大程度上刺激消费,但考虑到目前的信用管理制度不完善,有一定风险,需要慎重考虑,如果汽车消费下滑严重,不失为一种备选方案。燃油税改革的推出非常关键,将从根本上改变汽车使用环境。但从目前的讨论稿来看,并不能一步到位,最关键的是过路费过桥费不能全部取消,消费税改革的成效会大打折扣。笔者认为中国式的围城-公路分段收费是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也是汽车使用环境急剧恶化的根本原因,并最终导致消费需求下降。目前大部分轿车都达到欧3或欧4排放标准,直接的排放量已经比欧2以下的车辆排放减低了80%。而交通拥堵造成的低速和怠速行驶是大量污染的根源。另外,长期的道路规划和城市规划思路把一个个城市包围在固定区域内,出城就要收费,造成城市发展畸形,车辆利用率低下。这样的发展思路倒是肥了房地产行业,可以造成土地稀缺的假象,抬高地价和房价。所以我一直认为这里面有阴谋。另外,分路段收费成本极高,大量时间和金钱在收费环节浪费掉了,只是对一小部分既得利益群体有利,是这一小部分利益群体绑架了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中国要想从汽车制造大国发展成为汽车产业强国,就必须在汽车产品的研发上取得突破。到2010年,主要汽车市场将形成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主的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高潮,未来10-20年,是全球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形成的关键机遇期。中国必须很好的把握住这个历史机遇,而政府政策支持是必要条件,正如政府支持自主知识产权的3G无线通信技术一样。

  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调整整合的压力正在不断加剧,其中,产业集中度不高,没有显著的规模优势是目前存在的首要问题。截止到2008年底,中国汽车生产企业总数依然高达110多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的企业仅3家。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依然较低,甚至有下降趋势,因此借助2009年市场形势严峻之机,正是政府行政干预企业重组的好时机。

  中国政府的汽车行业救市政策分析

  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政府已经出台汽车救市政策,美国也已出台汽车救市政策。中国政府如何出台相关车市呢?

  12月以前,政府优先考虑的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稳定金融体系,安定民心(重点是农民工和农村问题),拉动内需,稳定就业。因此,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第一阶段政策的重点。从中可以看出,汽车行业并没有第一阶段的救市策略中。随后,因为救房市与保证性安居工程,拉动内需,激活上下游产业有关。更重要的是与银行金融系统的稳定紧密相关。因此,政府很快出台了相关房地产扶植政策。

  与房地产一起作为经济先导产业,汽车产业可以有效拉动内需,并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但与生态环境改善存在矛盾,并且由于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产生负面影响。另外,汽车企业整体财务状况和盈利状况尚可,没有生存危险。同时,涉及到多重政府职能管理部门,政策出台直接救市政策相当困难。因此12月前中国政府对汽车行业没有直接扶植政策出台。

  进入12月以后,国内宏观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和房地产行业扶植时间很长,情况复杂,不能短期见效。因此,政府政策重心和方向性调整,开始考虑汽车等一系列工业行业的扶植与振兴计划,以拉动整体宏观经济增长。但与欧美国家汽车企业出现严重问题不同的是,中国大多数主流汽车企业经营情况尚可,不需政府注资。所以救市政策已间接扶植为主,并有一定的倾斜:在消费层面,通过税费调整鼓励小排量、新能源、农村用车。在企业层面,重点关注自主品牌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优化产业结构,鼓励企业重组并购。

  消费层面对汽车产业影响

  2009年汽车消费需求方面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忧喜参半。在政府采购方面,公车制度改革以及财政支出从紧的方针将会进一步限制公车采购。个人汽车消费方面,首先由于经济的发展,中国汽车消费正在进入家庭化普及期,消费者从“衣”“食”需求向“住”“行”需求升级,因此,总体趋势良好。 但是,短期内困难重重,由于全球经济影响,消费信心指数下降;股市和房市下跌,居民财产缩水;企业利润下降,经营困难,居民收入减少,如果就业形势出现逆转,则消费需求将面临更大考验;农村经济改革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效,汽车消费贡献率不高;厂商连续降价,加重消费者观望情绪和持币待购;使用环境持续恶化,削弱购买愿望。因此,急需政府出台系列鼓励汽车消费和使用的相关政策,否则,2009年的乘用车市场非常有可能出现负增长。

  外部环境层面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外部环境因素多属于中长期影响因素,很难短期内解决。交通拥堵和停车困难问题需要科学有效的实施整体城市建设规划、城市交通建设;科学有效的完善交通管理法规;取消过路过桥费,彻底改善使用环境。燃油价格公平,公开,科学的管理。取消牌照限制、道路限制以及限行等歧视性行政措施。环境污染方面应首先从替代能源,节能减排、从改善使用环境、治理交通拥堵等方面入手。由于此方面相关讨论已经很多,在这里就不在赘述。

  乘用车市场的变化趋势分析

  过去几年消费者购买车辆的行为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群、用途、需求、信息渠道和决策等方面,预计未来汽车消费将在多个方面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在人群特征方面,富裕人群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成熟与不成熟消费人群共存;年轻化,个性化趋势明显;三、四级市场快速发展,地域文化影响日益凸显。

  在购车用途方面,目前中国乘用车用户中公商务用的比例仍然很大,对高级别车需求较为旺盛

  随着未来纯家用/私人轿车比例的上升,对低级别的小型车和小排量车的偏好将上升。

  在购车需求方面,目前车主中首次购车的占主要部分,但二次及以上购车比例明显上升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增购和换购的比例将会上升;在增购部分的需求中,随着消费者对家庭生活的不断看重以及对自驾游的兴趣的增加,以家用为主的休旅型轿车需求将增加。

  在购车信息渠道方面,虽然口碑和熟人推荐依然是重要的信息来源,消费者接触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整合营销是未来发展方向。现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消费者能够更快的获得各种车型的信息;经销商数量的增加使得消费者选择的余地更多、议价的能力更强。

  预计在2009年,A0、A和SUV级车市场份额将有较大增长,A00,B级和MPV车市场份额将有所下降,C级车市场将持平。从城市级别来看,一、二级市场份额趋于稳定,基本持平,而三、四市场份额的增长明显。总体增长,如果国家没有及时有效的汽车市场鼓励政策,2009年乘用车市场的增量不会超过4%。

  金融风暴后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几个趋势

  1. 中国乘用车市场销量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2. 新技术和新能源产品的开发和投放是决定厂商未来发展的关键。

  3. 三四级市场将成为发展的重点市场,从而推动渠道模式的变革和区域营销模式的变革。

  4. 中国消费者经过初期的学习阶段,逐步走入相对成熟阶段,预示着个性化时代的来临。

  5. 大型规模化的经销商集团将加速出现。

  6. 传统的营销手段已经不堪重负,作为传统的广告,公关和事件营销之后的新的营销手段—已数据库为核心的整合精准营销将被广泛应用。

(责任编辑:陈昊)

相关新闻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